如果怎样选择都是错的... 杨丞琳主演的电视剧《荼蘼》讲述了一个选择的故事。 女主角郑如薇是一家泡面公司的小职员。普普通通的她,唯一的心愿,就是有一天能够活得"稍微不平凡那么一点点"。 直到公司安排她去上海工作,她仿佛看见了生活的转机,和男友汤有彦规划起他们的美好未来:一起打拼事业,有一套自己的房子,35岁结婚,有他们的孩子……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一场车祸,让汤爸爸卧倒在床,必须要人陪护。 这时在郑如薇面前,摆着两个选择: Plan A:独自去上海拼搏; Plan B:留在台湾帮忙照顾汤爸爸。 故事由此,开始在平行时空里,讲述两种选择,给郑如薇带来的不同人生。 Plan A中,郑如薇遇见了一个教她成长却不愿对她负责的经理。因为事业的进步和异地恋的聚少离多,郑如薇和男友分手。 但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回家,一个人拼事业的生活状态,让她时不时怀疑,她到底是离梦想更近了,还是更远了。 Plan B中,她无名无份地照顾汤爸爸,不时受到数落;忽然怀孕让她不得不仓促结婚,生产时没有得到男友陪伴,更是倍感委屈。 生活在琐碎中消耗,让她害怕自己很快就会成为一个只能向男友伸手要钱的庸妇。 "如果可以,真的好想,在知道答案以后再做选择,然而这一切只是妄想,谁都只能在人生的考卷上慌张地写下那唯一的选择。" 我们从来无法预知选择,而即使知道了,我们也会发现根本不存在更好的选择。 就像汤有彦在郑如薇又一次在PlanB的生活中设想Plan A时说: "要赢得一场赛跑,我们就不能时时去打量对手,而应该要坚定望著前方的目标。如果你老是忘不了那个去上海的梦,你说我们要怎么赢?" 有人说,选择比努力重要。 可比起选择前一味的止步不前,选择后又沉溺于另一个选择的幻想,如何坚守自己的选择,并为之付出努力才更重要。 《荼蘼》最后给了两个郑如薇圆满的结果: 努力拼搏的郑如薇,也收获了爱情; 为家庭奔波的郑如薇,得到了汤家全家人的体谅和支持。 真正有能力也愿意努力的人,可以让每一个选择变得正确。努力和能力,从来不是选择的对立项,而是选择的基础。 没有努力,拿什么来选择;没有能力,又凭什么选择。 过多选择会让我们迷失 每年年底,我们都会迎来一波打折促销季。 今年双十一,我本来只是想买一款平时一直使用的面膜。 看着琳琅满目的打折信息,我在所有我能想到的购物app里,把这款面膜的价格查了个遍。在查找的过程中,我意外点进了一位博主的博客,介绍说另外一款面膜效果更好。 于是,我又跑去在几个社交平台上,搜索了一通这两款面膜比较的评价。 本来只是点击付款确认就可以完成的事,却花费了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比价和选择上。 我身边很多朋友,也都常常只因一个小小的选择困难,最终陷入疯狂的"选择——发现新渠道/新产品——再选择"的恶性循环之中。 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提出,个人的现代主义文化存在"过度的自由": 巨量的选择,让我们为了追求"效用最优",而无休止地试图寻找最好的选择,最后只会让我们无所适从。 就像那头布里丹之驴,在左右两堆草中犹豫,不知该先吃哪一堆,最终反被活活饿死。 我们总觉得,不把所有可供选择的选项都看完,就无法做出最优选,生怕被我们错过的"另一堆草"更加美味。 但现实是,选项实在是太多了,我们怎么看也看不完,只会越看越焦躁。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次果酱实验。被提供了6种果酱的顾客,比被提供了24种果酱的顾客,更倾向于购买其中一种果酱。 这也是施瓦茨在《选择悖论》中提出的"认知负担"的概念:过多的选项,对我们认知造成过大的需求,反而降低了做选择的动力。 如果你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要最好,最后很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过于迷恋选择,会掩盖真正的问题 我们总以为选择决定人生,恰恰相反,是人心决定了选择。 我们的人生,由一次次大大小小的选择叠加而成。 但选择从来不只是做出选择那一霎那的事。它暴露出我们内心最深层次的需求,并为我们指引一个看似随机的方向。 当我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而只纠缠在该选什么时,就会陷入无穷的痛苦中。 去年夏天,我一个朋友递交了辞职报告后,老板告诉他年底会给他升职加薪,希望他留下来。 他纠结了好几个晚上,眼看着新工作的入职日期越来越近,也没纠结出个所以然,最终为了这份"莫须有"的升职加薪的允诺一咬牙留了下来。 可他后来并不开心。 老板倒的确按照允诺给了他想要的工资,可他当初选择辞职,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公司的文化和工作岗位与他不和。 而这个问题,却被"辞职后老板给我加薪,该走还是留"的选择给掩盖住了。 他忘记了,他想要一个更自由的工作环境,想要一个更广阔的工作舞台,而这些问题,留在原单位根本不可能解决。 新年伊始,他再一次递交了辞呈。这一次,他很坚定。 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发现:那些希望获得最大化回报的公司,最终会因为无休止地寻找最优决策,而破产。 选择困难,很可能不是因为选项本身,而是我们忘记了自己真正的问题和需求,而对选项的判断出了偏差,最终所有的纠结不过是在浪费时间,本末倒置。 被"布里丹之驴"阴影笼罩的我们 该如何面对选择? 1、坚守目标,是做好选择的基础 不要过于迷信选择,而把大量精力花在选择,甚至是无谓的纠结上。 真正值得我们专注的,是我们的目标。 当我们我们面前呈现出五花八门的选项时,我们该首先问问自己,长远来看,我们最想实现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对于重大选择,比如就业、择偶,人生价值观是我们选择的引路灯。每一个选择,都该让我们在当下的情况下离我们的人生目标更近一些; 而对于那些无关痛痒的小选择,像今天吃什么,明天穿什么,更应该为我们的长远目标让路,以投入尽可能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完成选择。 心理学家希娜·艾扬格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在对CEO们跟踪记录后发现: 每一个CEO平均每周参与完成大概139个任务。每个任务又有很多小的选择组成,而其中50%的选择,只耗费了他们九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只有不到12%的选择,需要花费他们一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 只有把我们有限的注意力,投入到更值得的选择和目标之中,才能兑现一个更有价值的未来。 2、知道想要什么,更明确可以放弃什么 当我们问自己,我想要什么,本质上是在问,我为了得到我想要的,愿意放弃什么。 我的目的,是回购一款特定的面膜。那我应该放弃那一点点价格的折扣和也许会也许不会有更好替代品的可能,但换来的是购物目的的即刻达成和节省更多的时间。 我朋友的目的,是去一家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公司。这是现在单位无法提供的,与工资无关。所以他最终选择辞职离开,舍去的是眼下的加薪升职,换来的是职业生涯更好的发展。 选择,本身就是一种取舍,难的不是取,而是舍。 一旦我们专注于自己想要的,明确自己可以承担相对的代价,就会发现其实选择并不难。 3、主动限制自己的选择 这听起来作茧自缚,却的的确确能拯救我们的"选择恐惧症"。 那些随身携带购物清单的人,比起空手购物的人,不太会因为超市的宣传和促销而浪费更多时间,或买回更多不需要的商品; 那些提前一晚计划好第二天的运动安排,闹钟一响就立刻起床换上运动装备的人,也不太会因为纠结今天要不要运动,该怎么运动,穿什么运动,运动多久而最终导致没有运动成的结果。 当我们决定了我们的目标,就应该坚定地把其他东西排除在外,不在无止境地焦虑中耗时耗力,从而把更多的精力专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这才是做出最好选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