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天黑请闭眼学校睁眼学校杀人


  文/嘉倩
  1。
  小表弟刚进中学,开学没多久,放学回家拿着零分考卷大哭起来。
  全家都被吓坏。小表弟是个标准的阳光宅男,最关心的是游戏机又可以刷到新破解的游戏,或发现哪部动画片可以在线免费看,就乐得对电脑屏幕嘿嘿傻笑。读书马马虎虎,不好不坏。
  不过也可以理解,刚进中学,还没有和其他小朋友熟络,但第一次考试就拿了最低分,别人大多七八十分的,再小的小男孩都有自尊,怕被别人看不起。他哭还算乐观的吧,脆弱一点的,可能离家出走从此浪迹天涯的心都有了。
  我拿过考卷一看,愣住了。那些英文试题太恐怖!竟要开始分辨 talk with 还有 talk to 的语法区别,这种题目,应该出现在高考,而不是一个中预刚开学的小孩考卷中。
  现在的小孩,活得和要赚钱供房供车的大人一样辛苦!
  2。
  有天,阿姨把小表弟作业给我,说,"你帮帮他吧,这作业简直要了他的命,每晚磨蹭,横看竖看什么都不会。"
  我接过手,仍然是英文。看着看着,纳闷起来,他还没懂几个单词就要开始做完型填空和大篇幅的阅读分析!?
  小表弟扭扭捏捏坐到我旁边,带着所有宅男标志性的羞涩,不自然地说,"老妈你别说了。"
  我拿起铅笔,对第一道题目开始解释,"在这里,你看前面和后面,大致知道,它要的是填写一个…"
  小表弟哀怨地摇摇头,说,"你帮我写呗,我最不喜欢英文,学了也没用!"
  阿姨在一边也说道,"你干脆都帮他在旁边把答案写了,他反正听不懂,给老师交交差。"
  我把作业放到一边,把笔放回小表弟的铅笔盒,说,"那这个作业有什么意义,只为了涂涂写写?喏,这样吧,明天你跑到英文老师办公室,和他说,老师,我觉得这门功课对我现在的人生没用,而且就算有兴趣学,我觉得这功课有点过分,没必要那么难。我才刚开始学,要一步步来,有没有可能换一本,先不做这个了。而且,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学。身边也没什么外国人,我连语文都才刚及格,先把中文学好更有用吧?万一我一辈子都不出国,也没机会和讲英文的老外说一句话,那为什么要学呢?老师,可以给点意见吗?"
  小表弟在一旁愣住了,"切!别开玩笑了。"
  我,是很认真和他说的。
  3。
  大学时代功课太难,或者觉得哪些project的要求有点过分,可行性太低,就一个人或者和同学一起,把客观主观理由一并列好,所希望得到的改善方式想清楚,于是找老师交流。甚至现在上班,任务做不完,或者觉得安排不合理,事前详细思考自己的理由还有希望得到的结果,直接与老板商量。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越来越学会去主动改善环境。当你想要什么的时候,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实践令我越来越相信这是真理,但真理的前半句是:想清楚你要的是什么。
  大学第一年,有门功课需要到社会中的一间公司考察,并做大量的资料收集与实地访问,找到存在的信息沟通问题,并给出一系列的建议。因为学制问题,每个学期只有短短的七个礼拜,也就意味着那么大的一个功课需要在如此短时间,从做研究到写报告。我们小组尝试了联络许多公司,但都因为信息安全而被拒绝。要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功课,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于是跑去找老师商量,并告知她我们事前所想好的另一种更理想的方式完成这个功课。结果是我们以不同于其他人的方式写了报告,顺利通过那门功课,并把课本知识照样学得很彻底。
  在爱尔兰交换的时候,我问荷兰原学校的导师,该修什么课程?他的回信是,"修那些你喜欢的,或者觉得对你将来规划有用的课程。不用过问我,因为那是你的选择。"
  伦敦奥运做大型活动时,老板决定取消在媒体搜索的外包服务。我立刻花了几个小时搜集"为什么要花钱在媒体服务"的证据,以及提出一些缩减相关支出的建议,成功说服她并改变心意。
  学会思考自己要什么,别人"为我好" 或者 "没办法" 到底那 "好" 具体是什么,那 "没办法"是真的没办法吗?有什么其他方法可以同样实现现在所做事情的目的?说服别人哪需要那么多手段,知道了这三个问题的答案,许多时候你能得到你所要的成果。
  在国外,中国学生总是被夸奖最乖,同时也被嘲讽最逆来顺受。那逆来顺受不是沉默,因为在上课时候他们永不沉默总积极回答问题,但是面对体制面对 "你喜欢吗?" 这个问题,却从来听不到任何声音。
  4。
  也许在表弟身上,我找到了这一现象的答案。
  我们所看见的外国人,这些场景很熟悉了吧:
  一个金发的小女孩在推着大人用的超市手推车,父亲在前面收银台排队准备买单。她一直喊着要吸引父亲注意力,父亲回过头对她笑笑,她就变本加厉不断把周围推车集中,又得意地叫起了父亲。父亲跑过来,周围中国人以为小调皮的女孩难逃一打。却只见男人把推车都往中间靠拢,不挡住别人的去路,摸了摸小女孩头,说"干得好,现在把其他的也一辆辆收到这里吧!" 他又回到队伍中,小女孩带着使命感小小的身子推起一旁的车。
  还记得在瑞典和好友逛街,下着雪,几个像洋娃娃一般的瑞典小孩在雪地里踉踉跄跄地玩耍,我们围过去看着他们。这时候一个小孩突然把地上的雪捡了起来,往嘴里塞去。我们沉默了,下一幕,似乎可以想象,恼怒的父母一把打过小孩娇嫩的脸蛋,叱喝"很脏的你知道吗!" 可是,真正发生的是,一旁的父母笑了,一直问小孩,"哈哈!冰不冰?你喜欢吗?"
  巴塞罗那的家楼下,住着树的姐姐阿曼达,她家的小朋友两岁多,到了小小叛逆期。要洗澡时就乱扔东西,被抱起来就朝着人脸打过去,那次打的还是外婆。那时我在场,心想着,我救不了你了,阿曼达看到了,你是逃不过一顿毒打了!可真正发生的,却是阿曼达走过来,象征性打了打他的手,说,"不想要洗澡,下次用别的方式说!"
  相比起来,中国小孩成长的历史,简直是部被暴力镇压的血腥史:
  刚才走在马路上,还看到这样的一幕:小男孩握紧了伞,想要自己撑,一旁的母亲用力掰开他的手,狠狠说,"你给我放开,谁叫你自说自话的。"小男孩不肯,结果母亲用力打了他一巴掌,很响,周围人看到都没管,而且在等红灯,聚集了很多人。小男孩大哭,也没其他地方好去,那无力和无助感在他嘶声力竭的哭声中淋漓尽致。绿灯亮了,他母亲抓过伞,用力捏着小男孩的手,消失在人群中。
  在贵阳旅行时乘坐火车,对面一个母亲和她同行的朋友嗑着瓜子聊起自家小孩,说起六月份的中考。"你儿子只是被骂一顿算是幸运的了" 她和朋友说,"我女儿这回中考就差五分没进去那所市区的好学校,被她爸爸狠狠打了一下午!"
  在广州的下午,沙面散步,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和爸爸说不想去补习班,就背着小书包往另一个方向走。后一个画面,就是在街上被父亲狠狠揍了一顿,他痛哭,只能跟着父亲往补习班的路走。路人都匆匆走过去,老子教训儿子别人家的事。我身旁的老外朋友却惊恐万分,要报警吗?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将来为人处世的性格,也决定了他会对待自己小孩的方式。
  于是在欧洲,十七八岁的中学生走出来,往往像个大人一样,有自己主张,生活丰富因为上课选的是自己喜欢的课程,下课后玩耍的是喜欢的兴趣爱好;在中国的孩子们,成长路上习惯了接受这接受那,一点点反抗就会被暴力镇压,久了发现抵抗没用只能选择被彻底洗脑,一个个变成了和父母一样的人。
  这也就是梁文道先生在《大学和理想》与陈丹青一同演讲时讲到的现象。他说,这在历史上非常罕见,特别可怕。中国现在的年轻人,竟然和父母在想事情是一致的,也就是,父母在担心小孩没房没车娶不到老婆,结果小孩也在想没房没车娶不到老婆。
  房和车,成为现代年轻人的追求。目的只是为了成为一个符合社会标准的大人,和大家一样,就好了。殊不知,这一切只是外界强加的某种甚至不合理的规则。你在这个游戏里,辛辛苦苦,也得不到快乐,从没有一刻问自己到底要不要,喜不喜欢。
  老师和家长埋怨当代年轻人傻乎乎,什么都不想,不会独立思考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正是老师和家长一起合谋杀了那群孩子们?
  5。
  和老板一起去英国人学校的时候,几个十来岁的高中生见到了我们一旁的校长,停下来问候,根本不是国内那一套点头哈腰说"老师好",然后就没下文,学生主动和校长聊起天来,说到了接下去有游泳课,校长问 "一开始会有二十分钟理论课,不是立刻下水,你喜欢吗?"
  "你喜欢吗?"
  脑海里一阵闪雷劈过,为何我们中国学生们,从小到大从来没有人来问过我们这个问题!
  所有一切,在我们存在之前已经被死死建立,不可以去质疑,也没有机会质疑,甚至课堂里没有学习过"质疑"这个词语。人们只关心你做事的成果,"考了几分啊?" 却从未问过你 "你喜欢吗?"
  在回公司路上,老板问我,你们中国人读的高中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
  我摇摇头,整个气氛就很miserable,忙忙碌碌却不知为何,傻乎乎永在忙碌不去思考的人最幸运,醒来了的追问不到答案甚至被暴力镇压,那种人的青春最痛苦。
  老板不理解。
  我想,他不理解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就好像在英国草坪本就是给人在上面野餐,或者躺着晒太阳的。但中国却不,虹口公园有一块草坪,从我小时候开始就总是被围起来,上面竖了一块牌子"请勿践踏草地",禁止别人进去。一年四季如此,它永远被围起来,也从未有人进去过,那么大一片地,只能远远望过去。好像草坪的存在,就应该是被天生观赏,而不是给人使用的。
  那个规定永远在那里,从来没有人问为什么,也从来没有人问过大家 "你喜欢吗?"
  6。
  这个星期一回到了我的高中开讲座。
  说起高三那时我曾质疑一切的话题。我突然问,语数外地理物理政治生物化学等等,你知道为什么要有这些学科吗?是谁发明的?谁要求我们要学这些东西?台下一片安静,是不曾有人想过这问题吗?不是。只是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都太忙,偶尔醒一下就又让自己假装昏睡过去,想着熬过去就算了。熬过去了,就变成一个爱遗忘的大人,不理解小孩曾经历的痛苦,并变本加厉改变制度。
  于是,教科书越来越难,不但小学,幼儿园小朋友的作业也多起来。
  你从来没有勇气去质疑,也从没有人问过你 "你喜欢吗?" 长大后,你忘记了想要质疑的内容,也继承长辈对于孩子们 "你喜欢吗" 这问题的冷漠无视。
  那,如果有孩子来问,"为什么要学英文?" 他说,"我不喜欢英文。" 要怎么回答?
  难不成要像是那些逼孩子从小学习钢琴的大人口吻说,"你以后就要感激我的!" 紧接着说,"现在啊,你觉得多苦多累,但将来有一天真正用到了,就会想起大人的话总是对的了。"
  可,他怎么会在乎以后就有用呢?哪怕将来会救他一命,现在没发生,就怎么也不会买账啊!或者告诉他,以后万一你喜欢上了一个热辣的金发碧眼外国女孩,到那时悔恨小学没好好学英文,未来老婆被别人抢走了,不是很窝火嘛!一个小孩怎么会听进去?
  况且,现在不学,以后到了有需要时候再学,学得更快也很好啊。
  成年人自己也做不到为了"将来可能有用的事情",就自此断了吃油炸食物的享受,为了节能少用空调。因为大部分人只能活在此刻与可以见到的未来,对于 "未来会有用" 这件事,是很难买账的。
  那就必须先信息公开化,提问 "你喜欢吗?" 来一次开诚布公的对话。
  至少在国外学习,每一门学科的第一堂课就是告诉学生,关于学习这学科的逻辑,学习大纲,为什么学,为什么会有这门学科的诞生,接下去要看什么书,通过这门课希望达成的目标,以及通过什么方式来检验学生。只有教师先想清楚这些,再公开信息给学生,并通过对话得知对方的期许。
  可是国内的孩子们在经历怎样的学习氛围?一开英文课本,立马就是apple这个单词,劈头盖脸就是叫你先回家背诵课文。没人告诉你,为什么要学习英文。没人告诉你,英文有多有用。
  孩子们带着仇恨学习这个"可能对将来有用"的东西。
  7。
  规则制定者为了继续镇压逐渐醒来的年轻人,洗脑道: "你怎样,你的中国就怎样。"
  遗憾的是,我们作为无脑、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要什么、无人在乎"你喜欢吗"、一点反抗就被暴力镇压的新一代。我们的中国,似乎也不怎么样。
  你还是不懂,又问我为什么?
  嘿,有个故事你听过吗?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忙完一天,孩子们来不及思考今天怎么度过的,只是太累就闭上眼睡着了。
  这时,学校睁开眼,杀了所有人。
网站目录投稿:元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