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说这个站岗的事情,也有很多人也都发现了,那就是站岗感觉都是明哨啊,那么这样安全不安全呢?其实这其中还是有非常多的秘密和讲究的,其实岗哨分很多种的,下面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的,跟谁小编的脚步一起来简单的分析看看。 站岗是一定要在明处! 在影视剧中有许多这样的镜头:我军的哨兵在明处站岗,结果被敌人偷袭干掉,导致损失惨重。 所以有人会觉得:如果岗哨躲起来,躲在一个极其隐蔽的死角,让敌人根本不知道哪里有岗哨,既能保证自己不暴露,又能保存自己,岂不美哉?这种想法当然没有错,但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一、什么是"站岗" 所谓"站岗",更多的是一种常态化的警戒,即在固定的哨位、固定的路线、固定的目标进行执勤、警戒,它最大的作用不是预防敌人袭击,而是起到表明身份、警示门禁、出入检查、查验身份之类。 而像天安门这样的地方,岗哨甚至是一种象征、一道风景;再比如边防线上,站岗更多的是国家主权的宣示,风险性不大,但对礼仪、军姿的要求更高。 岗哨还有标示作用。通常我们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即使是没有任何文字标识,只要有哨兵在站岗,那就表明此处是"有一定等级的要害部位",例如油库、弹药库、部队驻地、临时营地、桥梁、水库、有一定级别的机关之类。也就不自觉"不进入、不打听、不拍照、不观望"。 严格意义上来说,"站岗"是一种风险性不大、基本安全有保障情况下的常规勤务而已。"站岗"的警戒等级,与守卫目标的重要性、周边社情敌情、内部战备等级有关,同样是站岗,区别也大了去了。 但总的来讲,明哨站岗,主要还是表明"存在感"。 二、战时的"站岗"有什么要求 如果是战争年代,明哨也是一定要存在的,基本上不会出现明哨被人悄无声息地干掉的情况。 首先,如果是战时,是不可能存在单独执勤的哨兵的,通常是一明一暗、一明两暗,两明一暗,或者两个相互能够看到的明哨、甚至是"连环哨"组成,至于怎么配备,由军事主官根据情况确定,敌人根本摸不清。 这样的好处就是相互监视、相互照应、相互支援,一些设置得相当刁钻的岗哨,只要你动了其中的一个,一定会"触动"另外一个。一些老练的军事主官,设置的暗哨甚至会隔一会换一个地方,或者设置好几个暗哨。 如果能够同时干掉几个岗哨而不惊动部队,那仗也不用打了,毕竟拥有这样行动能力的部队,扳着手指头也能够数出来,还得拥有极好的运气。 其次,战时哨兵的设置是纵深配备的,与敌交接处的哨兵警戒性是最高的,而且拥有路障、照明,在兵力配备上往往是一个班、甚至是一个排,根本不可能被敌人一下子全部干掉。 就算把前沿哨兵干掉了,在距离他们不远的地方一定会有另外的警戒哨兵,最终还是会暴露作战意图,那么也就失去了作战意义。 例如电视剧《亮剑》中,山本特战队一出场就与驻扎在杨村的孔捷独立团"接触"了,哨兵枪一响,大夏湾的八路军总部就知道怎么回事了,山本的偷袭就此流产。 再比如山本特战队夜袭赵家峪,干掉了明哨,暗哨直接鸣枪报警,为独立团赢得了宝贵的突围时间。 三、岗哨的等级 岗哨的严密程度与警戒等级,是与警卫目标的等级息息相关的。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凡是达到了师以上等级的部队,哨兵的设置基本上是无懈可击的,通俗地说:就是"暴力"。 可以说,哨兵基本上把司令部围得水泄不通,用里三层外三层来形容绝不夸张,除了明哨外,游动哨、临时哨、暗哨样样不缺,别说是人了,就算有个苍蝇飞进去都难。 而且要到达要害核心部位,得先"渗透"至少三、四层岗哨,想一想其中的难度就让人头皮发麻。 就算是明哨,也会选择视野开阔、视线良好、目光控制区域大的地方,甚至利用地形找一个敌人无法"直接攻击"的部位,例如山包上、例如房顶上,例如大树上,敌人想无声无息地摸过来基本上不可能。 此外,部队都会有查哨制度,一般由当天的值班主官查岗,有时间首长也拎个电筒出来查岗,哨兵真是一秒钟都不敢疏忽啊!等级越高的部门,查岗越频繁、越正规、越无懈可击。 古代哨兵发现敌情后,会采取鸣锣、狼烟、呼喊等方式通知大部队,如今,哨兵还会借助触发式、红外式报警器、警犬,在战时甚至会有地雷等协助"站岗",进一步增加了警戒的技术含量! 结语:无论怎么说,哨兵是一个责任心极强、警惕性极高、有一定风险性的岗位,作为哨兵就要时时刻刻提高警惕、随时有战斗意识。 在部队站岗,最难忘的就是逢年过节,都是首长来站岗,让我们小兵回营房过年…… 部队的饺子真好吃啊……就是连长吓得不敢放开吃,过一会朝岗哨那边张望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