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写教育评论让我得以跳出教育看教育


  在学前教育领域工作了将近三十年,我自认为有着丰富的幼儿教育经验,但要把这些经验写成文字,特别是评论性的文字,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原因有五:
  其一,和小朋友们呆得时间长了,语言严重儿化,书面语言的功夫极其欠缺,平时写教育叙事类的文章还可以,要写出严谨的评论性语言实在有些困难。
  其二,工作环境封闭,与社会有脱节,对各种教育现象缺乏辩证解析的能力,而"辨""辩"恰恰是教育评论的关键所在。
  其三,幼儿园的繁琐工作与日常家庭生活交织在一起,自己疲于应付,分身乏术。"忙"经常作为自己不上进、不努力的借口,心安理得地过着悠闲的业余生活。
  其四,文化底子太薄。自己只是80年代的老中专生水平,一提笔就暴露"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弱点。虽然平时也爱阅读,但知识量的储备和积累远远不够,对于写作技巧也是知之甚少。
  其五,写作和成长的内驱力不足。我目前已四十多岁,高级职称已经评上,还把自己弄得那么累不值。
  在这五个方面中,前三个是外因,后两个是内因,而且这两点内因是影响写作的关键所在。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平台上学习。
  学习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学。带着困惑,我先认真学习了蒲公英评论网和《中国教育报》中教评论上的文章,熟悉教育评论的写作要领。刚开始并不得法,文章离评论差很远。正在苦恼之时,有幸得到编辑老师们的大力指导和帮助,这便有了第二种学习方法,即跟老师们学习的模式。他们从写作方法、写作逻辑、写作风格等各个方面给了我很多指导、帮助和鼓励,让我对评论有了基本的认识。评论群里的朋友们也给了我很多中肯的建议,让我这个新兵得以走到今天。
  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科学启蒙为何对孩子如此重要》的文章修改过程最令我印象深刻。时值仲夏高温时期,编辑老师让我把文章修改一下,看着我那很不成熟的文章,想想编辑老师对我的信任,倍感惭愧。编辑老师看出我难以下笔的难处,给了很多建议和鼓励。经过一天一夜的修改,文章终于顺利发表在"透视"栏目上。经过这次改稿的实战演练,我对评论写作的基本方法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写作没有逻辑性的毛病得到一些改观。
  写作高手不受话题的限制,所有话题都能信手拈来。可对于我这个新手来说,写哪个方面的文章是要先考虑好的。一位前辈告诉我,只要把自己熟悉的学前教育领域话题写好、写透彻就是最大的胜利。所以,在写幼儿园校车、幼儿游戏、生活化教育、入园难、无证园等话题时,我就能根据实际工作,既提出宏观上的措施,也能做到细节上不疏忽,让评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目前来看,从自己的专业入手写好评论是入门者较好的选择。
  除此之外,我也学到严谨是评论必须遵守的规则。那次,写了一个短文发给编辑老师,只有几分钟的时间,编辑老师就问我其中的一句话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里的原话吗?极短的时间内看出问题所在,令我震撼,震撼编辑老师的严谨和博学、认真和敬业。最近做志愿编辑以来,我也在努力做到认真改稿,力图严谨,力求从中学到更多。
  当然,任何文章都要有感而发才有温度。每读别人的文章,或者自己写一篇文章,都让我对教育工作有些许新思考。尤其是评论的思辨思维让我"跳出教育看教育",视野更为宽阔,操练了文笔、磨炼了思想、收获了成长。
  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一书中说到,自视太低者以为写作需要一副特殊的天才,自问既没有天才,纵然写来写去,总写不到名家的那样好,倒不如索性不写为妙。自视过高者以为自己已经读了许多作品,对于文学算是内行,不写则已,写就必与众不同,于是天天在幻想将来写出如何伟大的作品,目前且慢些再说。朱老先生的话说得真是精辟透彻,我们万不能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一定要多看、多读、多思、多写。唯有此,才能实现与教育共同成长。
  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在蒲公英评论网这个平台上,我是新兵,但越是新兵就越要敢于亮剑,让平台赋予的这份勇气和精神激励自己在教育的大路上奋勇前行。
网站目录投稿:语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