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一位视觉设计师讨论UED分工的时候,他说:"交互设计做的就是逻辑。"听起来似乎没错:互联网交互做得最多的就是点击、跳转。无论target到另一个page是_self还是_blank,无论信息架构的sitemap,还是导航,似乎交互做的就是一个纯理性、高逻辑的活儿。 直到有一天向臭鱼请教一个产品的设计时,我才意识到被忽视已久的问题。 这个产品大致需求是这样的:一个图像上传产品。用户可以设置一张显示,也可以设置一周自动轮换。每个选择会为用户提供推荐图片。 开始我设计的流程大致如此: 线框草图第一张:一进来让用户选择方式 臭鱼看后,只问了我一句:"你说的这种一步步的设计方案,你觉得这种方式有什么不足吗?" 我听了开始一愣,觉得这简单、清晰的流程,用户不该产生疑惑啊,会有什么问题呢?后来突然领悟:这看似无破绽的流程只是我个人的YY,用户未必照单全收。 第一, 这种线性的可能会对有偏好的用户来说, 看不到一些内容。比如,假如我选择了七天换 那么我也许不会看到一张的所有推荐内容, 对某一方面业务不利; 第二,臭鱼说得很对:实际上,往往存在这样两类用户,一类是目的明确的,一类是不明确的。对于目的明确的用户来说,线性的,效率很高。但对于目标不明确的,或许给他看到了某个推荐,可能因为喜欢就选用了。对于目的不明确的,展示内容就更有意义了。 也就是说,如果是了解流程、目标明确的用户来说,高逻辑、清晰的点击流没什么问题。可是对于浏览型用户来说,他们打个酱油看不到亮点或者没能理解产品意图,可能会流失掉。但是如果有亮眼的推荐信息也许会促使他们适用后购买。 其中第二点是信息架构中非常重要,但容易让人忽视的一点。 信息架构把用户分为三种类型: 明确目标也确定叫什么的 有目标但不确定叫什么的 随便逛逛的用户 对于第一类用户,他们明确要找的东西,也确定名称叫什么,搜索就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第二类,知道要找什么,但不确定叫什么的用户,有时候需要给他些建议。常见的有类目导航和搜索提示 比如:在他们探索性搜索时给出提示 第三类浏览型用户来说。推荐信息或是热门信息更能吸引他们的眼球。 淘宝首页就是同时满足三种用户的典型案例:红色部分的搜索区域是为第一种有明确目的且知道叫什么的用户设计的;绿色区域的类目是为了有目标但不确定叫什么的用户设计,引导他们分类选择;蓝色区域就是为没有目的、浏览型用户推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