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教育过程中分层教学更加明确了创新教育的层次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均得到了培养,二者构成了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关键词:分层;创新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也属于基础知识,因此,要求学生掌握中学阶段的内容显得极为重要。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既要实施素质教育,同时又不能回避学生的升学问题,这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尖锐的矛盾。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两级分化的问题极为突出,要改变这种状况,因材施教显得极为必要。然而,因材施教一直是一个喊得很时髦的口号,鉴于各种主观及客观的原因,不少教师的因材施教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并没有落到实处。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一个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 分层施教的目的是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以学生为核心,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为基础,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使之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与新课标"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学适合自己的数学"等观点不谋而合。要想得到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这一目标,教师对教材的恰当处理是关键,没有恰当的教材内容作为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一切都是空谈。而新课标之教材内容三级管理制度,和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新课程目标,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重组、变动教材内容的理论依据。这就要求教师们要突破禁锢,解放思想、开放教材,大胆地选择、增、删教材内容,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实际和分层教学的实施。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技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受制于人,更不能缩短差距。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据国际经济主导地位的时代,高科技发展将依托于科学技术的发达进步,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以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基础,创新人才的培养源于创新教育。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需要,教育必须从传授知识的教育观念转变到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统一的教育观上来,从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看,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基础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奠基工程,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为此,基础教育应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把创新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新教育不只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在遗传和后天环境及教育影响程度不同,因此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对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也就不能一概而论,不可能采用统一的、固定不变的模式,为了探索一种适应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良好的数学教学模式,我在教学中连续几年进行了"实施分层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验,现将有关情况简述如下: 当前数学教学一般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注重学生应试能力培养,只注重书本知识,轻视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单一,造成学生知识面窄,创新能力不强;二是学生成绩及各方面能力分布极为不均衡,两极分化严重;三是教师教学不甚得法,课堂总体效率不高,忽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四是学生负担过重,个性受到压抑,某一方面的创造天赋得不到发挥,甚至被埋没,部分学生丧失信心。 针对以上现实,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分层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在分层的前提下,培养各个层次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不同个性的学生创新能力均得到体现和提高。 一、学生分层,明确培养目标。 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我们通过研究学生知识水平、学习态度、潜能的差异,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A层为好的,B层为中等,C层为差的。这个层次划分并不向学生公布,教师只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做主要有两个作用:(1)作为组织创新合作小组的依据,引导、支持学生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合作学习和创造,养成学生群体协作精神,调动创造潜力能。(2)作为教师在课堂中实施针对性分层教学的依据。在学校教学中,我们充分认识到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潜能,但因人而异因此我们要因材施教,通过科学而高效地教育,使学生形成创新素质,并成为某一方面的创新"人才"。同时我对学生说,我们的分组只是暂时的,每一次测验我们都会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组,并且在学习中途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参加高一级小组的学习。但应注意: (1)因为对学生进行了分组,要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要求,真正使因材实教落到了实处。 (2)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兼顾了低差生,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懂,听得明,作业做得会,这便是学习上的一种良性循环。 (3)在分组的过程中以A、B、C组出现,而不出现差生等词语,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此外,在课堂上,某些A组的同学能听懂一些B组的内容,B组的一些同学能听懂一些C组的内容,这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备课分层 结合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和筛选不同的创新训练题目。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在备课的过程中,对A、B、C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这必须在备课时体现出来。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使分层教学留于形式。哪些内容对各个组是必须掌握的,哪些内容是只作了解的,对不同小组在作业上有些什么不同的要求等,这些都必须在备课时充分考虑。 当教材内容的难易适度,不必作升降处理时,我们可以从数学生活化的观点出发,由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从此情景中发现与教材原定内容类似的数学问题,在顺其自然地进入新授阶段,采取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如此作法,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愉快地学习,并能通过探究似学习的再创造过程,锻炼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方法思考现实世界的能力,和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考虑学生实际和分层施教的需要,对教材内容的难度作一定的调整,可以更有效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这样才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即:让稍次的学生有内容可学;中等的学生学得充实;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教学分层,精心设计教学环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首先要落实好课堂中提问的层次。为了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微型机,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三个层次的问题。有难度的由A类生回答,简单问题优待C类生,中等问题则可由B等生来回答,这样每个个学生均等地参加课堂活动。课堂教学也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好时机。我认为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并非无法,贵在有心。我的经验是多设计深层次启发式提问,把"灌输式"的"这样做"变成"启发式"的"怎么办";把"浅层次"的"是不是"变成"深层次"的"为什么";把"单向思维"的"用什么方法"变成"多向思维"的"有多少种方法"……引导学生在实际的探索和发现中获得真理,把学生思维引入求新、求异的天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创造欲望。 四、测验分层,精选训练题目 我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考试试题,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的计分方法,使各层次学生都获得成功的经验。另外,测试题中,充分利用"选做题"、"一题多变题"、"一题多解题"、"开放性试题"、"探索性试题"等最能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题目,使学生受到发散与聚合、直觉和分析等各方面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五、练习及作业分层 不同层次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使各层次学生得以提高,同时也避免了抄袭现象。对练习内容的处理也很重要。新授过程结束后,进入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阶段,此时,教师不注意对练习巩固的教材内容作一定的增删,往往会出现:对A层生过于简单,或对C层生过于困难,或完全脱离学生的实际,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和课程目标对练习作灵活的处理,以适应对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辅导分层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课堂只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问题且重点是中等生,两头学生则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因此我开设了课外兴趣小组,小组中兼有A、B、C类学生。A类学生在小组中起主导作用,可以帮助学困生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小组成员之间也可相互研究、探索,经常会创造性地解决一些问题,极大地培养了他们自主解决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教师的个别辅导也是不可替代的。在辅导的过程中,让C组的同学辅导B组同学,B组同学辅导A组同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又减轻了教师的负责,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其它教学方面的工作。 此外,注重各层次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数学学习中的操作类似于自然科学的实验操作,但以有别于纯实验操作。例如我在几何实践活动课中常用画图、剪贴、测量、推理、计算器、计算机等操作方式训练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只光顾学习优秀的学生。因此实施分导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均得到提高就有了它不可替代的作用,把分层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相辅相成。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只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多数学生发展的现象,充分调动了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的创新意识都等到培养和提高。 综上可见,分层教学与创新教育应是现代教育的两个方面,而不是教育实践中的两个过程,它们相互交融在一起。创新教育过程中分层教学更加明确了创新教育的层次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创新意识均得到了培养,二者构成了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利用新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