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原创婴幼儿有所谓的坏毛病时父母需要以什么方式对待


  本人原创持续更新,微信公众号搜"高占民"关注即可。可在525网上预约我的心理咨询。——Psy525.cn
  孩子差不多在3岁左右,开始变得特别调皮捣蛋,什么事都能做的出来,什么出乎家长意料的话都能说的出来。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时孩子会形成一些坏习惯,所谓的"毛病",令很多父母头疼不已。
  这个时候是孩子脑力迅速发育的时期,模仿能力很强,学习东西很快,对事物充满好奇,也开始产生自己的思维。记得有位朋友说,他三岁多的儿子有次问他:我爷爷为什么是你爸爸呀?一下子把这位自诩高智商的哥们问懵了。
  这个时期也是孩子心理快速发育的时期,自我意识开始产生,开始有了自己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独立存在的体验,明显的与父母尤其是母亲进行着分离——心理上的分离。所以,渐渐具备了上幼儿园的条件。
  由于太过于活泼好动,麻烦的事情出现了。孩子会模仿一些不太好的人事物。让家长们有些莫名的担忧,这下学坏了咋办呢?
  很多父母常用的方式有说教劝导、训斥、惩罚,甚至打骂。
  大量的事实证明,这些做法效果不大,甚至弊大于利。首先,这么大的孩子听不太进去道理,他们更多的是模仿他们心中权威人的行为,因为好奇、好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倡导做父母的要好好学习、成长,来以榜样的作用带动孩子的健康成长。
  关于惩罚,也很有学问。这里不再展开来说,之后我会另写篇文章详细阐述。
  再者,训斥的意义也不大,可能适得其反。比如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在模仿别人讲低俗的段子,这时的父母多是严厉的跟孩子说:不许说了!这么难听,你怎么可以这么不懂礼貌等等。你会发现,你越这样讲,孩子可能做的越过分,这里很有意思。
  最经典的事例大家肯定不陌生,比如一位妈妈出门去买东西,走时对孩子讲:孩子,妈妈出去一下,一会就回来,你千万不要碰那个锅啊,千万别碰!
  一般情况是,你一出门,他就会立马过去碰碰摸摸。这种嘱咐不但没有效果,还适得其反。
  有人称3岁左右是人的第一青春期,它和十几岁的青春期有个共同的特点——叛逆。你让他往东,他偏偏往西。除了好奇与探索,他们在与父母的对抗中体现着自己的能力、价值和存在。这是与父母进行心理分离的必经过程。
  对于孩子所谓的"坏习惯"怎么处理呢?对于部分坏习惯,很多时候不处理或许是最好的处理方式。即——"漠视",因为无论是鼓励还是批评都是对他的关注,而关注就会产生强化,强化便会形成习惯。有"无为而育"的自然色彩的模式或许是最好的办法。漠视意味着没有回应,那么孩子的"坏习惯"也便没有持续下去的动力了。
  如果需要人工干预的话,第二步就是转移他的注意力,以他的喜欢的事物为目标。比如孩子有个不好的动作时,先给予漠视,待他动力减弱时,再让他向喜欢的事物上转移注意力。
  这种办法要优于训斥打骂,因为训斥打骂也是一种强化,一种负强化,而负强化的绝对值与正强化的绝对值是一样的,即——你反对他做与你鼓励他做的效果是差不多的。因为它们产生的心理动力或消耗的心理能量是一样的。
  本人心理原创持续更新,微信公众号搜"高占民"关注即可。可在525网上预约我的心理咨询。
  作者简介:
  高占民
  已帮助过
  27人
  入驻年限
  4.6年
  预约咨询
  私聊
网站目录投稿:芷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