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趋势人人可以看到,为什么抓住的总是别人?但凡能说出这种话的,想必都是"线性思维",俗称"一根筋"。 所谓线性思维,就是唯因果论,即一种直线的、均匀的、单维的思考方式,认为世间的一切都应该是直线关联。这类人只听信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却忽略了付出与收获之间存在一种"变量"。也就是说,所有努力后而得到的成果,都需要一个特定的周期才能呈现,而且其过程是以曲线路径发展的。 借助一个用于描述技术发展周期的专业术语"Gartner曲线"来说,一个事物从萌芽到成熟,必然要经历五个阶段,即启动期→高峰期→低谷期→爬坡期→饱和期。 因此,一个人若要更好地判断机会、把握机会,首先要切换掉自己的线性思维,并站在一个更多维的角度思考问题。为什么错过风口的总是你? "浪费机会,远比错过机会更让人悔恨不已。"这句话,貌似可以道出很多人的心声。 10年以前,北京的房价还没那么高,如果有钱随便买一套,都能翻上几番;5年以前,腾讯股票还没贵得离谱,稍稍入手,如今就能"财务自由";3年以前,小米雷军给了我一了个中层的offer,但凡入职,如今也能身价千万…… 一个新机会的诞生,必会引来众多吃瓜群众围观,然而为何抓住机会的总是那些极少数? 原因其实很简单,那是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受到了"知识的诅咒"。咦?不是说好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吗?怎么反而现在知识又成为了诅咒呢?知识常常阻碍我们的脚步,只有"无知",才能带来新的可能。 这里所说的知识,是指前人用经验总结出的抽象概念。可但凡是人,就会有盲区,越是视野达不到的地方,往往越会蕴藏着问题的真相。 举个商业中的案例。曾经有个全球最大的手机品牌叫做诺基亚,2007年的时候,它仍然占据了47%的市场份额。 那一年,乔布斯刚刚推出了第一款智能手机,仅仅占有0.6%的市场份额,这完全没有引起诺基亚高层的重视。反之,他们认为自己拥有高效的研發体系和过硬的产品质量,因此一门心思试图生产出更好质量的手机。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虽然诺基亚的质量依然是首屈一指,但苹果却全新定义了手机这个市场。除此之外,苹果还重新解构了游戏、出版、相机、音响等诸多个行业,让许多人的失败来得措手不及。 回过头来看,像诺基亚同类的公司究竟错在了哪里呢?正如许多人所说,有时候你什么也没做错,只是因为你老了。 这里的"老",指的不是年龄,而是一种线性的思维定势,是一种对于自己"专业"的过度信赖。好比我见过最多的职场新人,他们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努力不足,而是他们只会按照领导规定的方法解决问题,但凡遇到点儿陌生困难,立刻就手足无措。 为什么当我们在新机会、新问题面前,总是习惯于依赖旧方法、旧认知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我们接受过的十几年教育中,所有人都需要按照统一的既定范畴来答题,但凡有一些出入,就会被判为不及格。 而职场与人生从来不应该是封闭答题,它是一个开卷考试。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虽口口声声说看到了"风口",却始终不敢踏进半只脚的原因。 本质上,这是因为你的"已知"战胜了"无知",而你却从来不肯相信自己的"无知"。如何把握住属于自己的机会? 俗话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是很多人给自己的一个误区,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但就差一个机会了。 说到这里,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机会不是靠"抓"的,而要靠"借"。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很多人偏爱南辕北辙。比如看人家炒币赚了就去买币,看人家直播火了就去玩抖音,看人家创业发了就贸然裸辞... 要知道,更多在新媒体红利中拔得头筹的内容创业者,都是在传统内容行业磨练了很多年的老司机,试问一个连10万字都没写过的职场菜鸟,又怎能一夜间轻松获得10万+? 因此,别人能抓住的机会未必属于你,别人敢追逐的风口你也未必适合。倘若你真想创造机会,获得指数型成长,那不妨先做到以下两点。 1)升维思考,降维打击 所谓升维思考,前面已经提到了,意思就是你先要提升自己的思维格局。 如果把一个人的知识比做一个圆圈,那么圆圈里面就是你已知的,圆圈外面是你未知的。事实上,当你圆圈越大的时候,就会越发现自己的无知。但可怕的是,很多人无法意识到自己不知道的位置。这就需要你在圆心的位置画一个垂直的Y轴,站在更高的层次俯瞰自己。 中国人讲的"大智若愚"其实就是这个道理,意思就是说,你明明认为自己知道的已经很多了,但却仍要以空杯的心态看待一切。 比如一个趋势诞生了,先不要人云亦云地评价它对不对,而应该先多问几个为什么。 同样的道理运用到工作中,老板交给你一项任务,你可以问自己为什么老板交给你这项任务,为什么你能做好,而不是别人。 那什么又是降维打击呢? 看过《三体》这本书的人其实很容易理解。所谓降维,简单理解,就是相比较于二维,一维就是降维;相比于三维,二维又是降维。试想你在电影院里看大片儿,你是喜欢三维的体验,还是二维的体验呢?可尽管如此,三维四维也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们是由一维二维逐渐演化而来的。 换到人生的机会面前,我们又如何依靠"降维"获益呢?方法很简单,就是我们的思维要高调,行为要落地。 所谓行为要落地,首先要避免"无效的努力"。换言之,相比于一时的短期收获和低价值的重复劳动,我们应着眼于"长半衰期&高收益值"的东西。 什么是"半衰期"?它指的是随着时间拉长,你的激情会不断被削弱;而"收益值",则指的是你做一件事情时,所获得的精神或物质方面的回报。比如玩游戏、刷抖音,这两者虽是"高收益值",但却伴随着"短半衰期",也就是说时间越长,你越得不到收获。反之,"长半衰期&短收益值"的事情也很多,比如看书、健身、与牛人交流、积累你的良好信用…… 为什么聊如何把握机会,却又要谈到个人努力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倘若从立体的多维角度思考,个人的努力相当于一个"点",而趋势是为你赋能的,它如同"线面体"。 一个点必须依附一条线,而一条线又要依附于线和面。这就好比一个趋势来了,先会激活一个经济体,然后才是一个行业,再者是一部分公司,最后才是个体的人。 所以,当你站在高层次的格局俯瞰一个新物种的发展规律时,不要忘记一句老话——"打铁还需自身硬"。 抓住机会其实并没想象中那么难,难的是你自身是否能够和趋势形成同频的顺周期。换句话说,你既要能享受得了机会的高潮,也要能忍得住趋势的黑暗。 2)用5W2H建立起思维的"轴" 说到"轴"这个概念,也许你会想到数学当中XYZ等的各种轴线。换做认知思维领域,我喜欢将其比作一种"时空结构"。比如我们要写一篇叙事文的时候,首先会想到7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情节、结果。 而我所讲的"轴",就是串联起一个完整故事的思维主线。 比如我曾经是一名产品经理,当我要设计一款APP的时候,首先要问自己一个5W2H的问题:Who:产品给谁用?→What:产品主打功能是什么?→Why:用户为什么要用?→Where:推广渠道和用户场景是什么?→When:产品什么时候交付?→How:如何组织开发及营销工作?→How much:产品是否免费,定价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