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宋辽之间签订的这个澶渊之盟,不得不说,这个盟约确实是让宋朝有点丧权辱国的意思,但是同时也能够保证宋朝的一时稳定。不然就是战乱不断。那么话说回来"澶渊之盟"的这个澶州在哪里呢?历史上又是怎么评价澶渊之盟的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澶渊之盟的澶州在哪里 当时北宋的时候国力很弱 统治的地方很小 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是在当时的河南澶州 也就是今天的濮阳 ! 2、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关于澶渊之盟的前因后果,不必赘述过多,述其大概即可。1004年秋,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边境告急。在主战派寇准的力谏下,宋真宗御驾亲征至澶渊。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先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对方暗通关节,后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此为澶渊之盟。 从经济方面来说,合约的内容之一是宋给辽岁币,每年银二十咱两,绢二十万。史学界多以此为诟病,认为这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这其实有违事实,虽说这些钱来自赋税,然则有宋一代,实行募兵制度,军费支出颇为巨大,而三十万两岁币,实不足军费支出的百分之一,且合约中规定的辽宋互市,宋完全可以从贸易中赚回三十万两白银,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合约中关于经济的条款,对宋来说是赚了的,此后辽宋上百年再无战事,有利地促进了北宋的经济发展,加重人民负担一说也是有失偏颇。 澶渊之盟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政治方面。纵观历史,有宋一代最为憋屈。战争的结果是北宋胜了,结果却是屈辱求和,与马关条约可谓有得一拼。不可否认,宋朝经济发达,所给岁币对于国家财政是无关痛痒的,甚至是有利无害,然,正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澶渊之盟所签订的合约是不平等的合约,虽胜却败。其代表的是民族气节的死亡,有宋一代,不思进取,偏安一隅,本可以趁着辽国深入宋国边境后勤补给难以跟进之时,一鼓作气收复燕云十六州,然主和派力主议和,毫无民族气节,其丧失的不止是岁币,是整个民族进取心的丧失,整个北宋至此再无统一北方之可能,始终未曾大一统中国,中于在积贫积弱中灭亡,澶渊之盟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宋朝自立国伊始,重文轻武的传统不曾变过,武官受文官节制言重,而澶渊之盟后的一两百年,由于边境无战事,更导致了整个北宋的武备废弛,军事力量愈发衰落,而最终靖康之耻后,之能偏安江南一隅,令人唏嘘不已。 总体来说,我认为澶渊之盟是失败的,不可取的,其政治意义上的失败远大于经济上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