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最早原子反应堆 建立原子反应堆,是利用核能的必要准备。这对发达国家来说,并不十分困难。而在旧中国,连铁钉都得进口,被称为"洋钉"。新中国就在这样薄弱的工业基础上,以突飞猛进的速度,于1958年建成了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到1980年12月,又建成了高通量原子反应堆,标志着中国核科学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这座高通量原子反应堆,每秒钟在1个平方厘米的面积上可以穿过600万亿个中子。正因为这个数量大得难以想象,所以称它为高通量反应堆。这种高通量热中子具有强辐照能力。反应堆配备有完整的工艺实验研究手段和工程试验研究的设施,利用这些实验研究手段和设施可以检验反应堆结构材料的性能、新型燃料元件的特点,并能生产同位素及超铀元素,进行多种原子核物理实验,完全可以和国外同类堆型媲美。 核能的出现,是能源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突破,它有利于节约非再生性能源。例如:1千克铀235全部裂变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400吨标准煤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能量。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掌握了从核原料--铀矿石开采、冶炼,同位素分离到反应堆元件设计、制造到核废料处理、贮存等一整套复杂技术,成为世界上掌握核反应堆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