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你的朋友圈一定被个税扣除细则刷屏了吧?除了今后计算个税应纳税所得额,在5000元基本减除费用扣除和"三险一金"等专项扣除外,"抓紧结婚,抓紧生娃,送去上学,有钱别买房,有一套够住就可以了,孝敬父母,多去学习。"这是网友总结的此次个税扣除细则的精髓。 此次公布的个税扣除细则明确增加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赡养老人支出等6项专项附加扣除。 例如,根据个税扣除细则征求意见稿,纳税人的子女接受学前教育和学历教育的相关支出,按每个子女每年12000元(每月1000元)标准定额扣除;纳税人接受学历或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支出,在规定期间可按每年3600元或4800元定额扣除。 大病医疗支出方面,纳税人在一个纳税年度内由个人负担超过15000元的医药费用支出部分,可以按照每年60000元标准限额据实扣除。 住房贷款利息方面,纳税人本人或配偶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在偿还贷款期间,可以按照每年12000元(每月1000元)标准定额扣除。住房租金根据纳税人承租住房所在城市的不同,按每月800元到1200元定额扣除。 赡养老人支出方面,纳税人赡养60岁(含)以上父母的,按照每年24000元(每月2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其中,独生子女按每人每月2000元标准扣除,非独生子女与其兄弟姐妹分摊每月2000元的扣除额度。 据测算,如果纳税人月收入10000元,个税起征点5000元,在剩下的5000元中,如果扣满住房、医疗、教育、养老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定额,就可以不再缴纳个人所得税。 为帮助读者更好理解个税扣除细则,编辑还整理出了20大焦点问题,在此为大家一一作答。 1问:专项附加扣除何时可以真正实施? 根据安排,15天的征求意见期过后,经过修改完善并提交国务院讨论通过,专项附加扣除办法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 2问:收入没达到5000元起征点的可以抵扣吗? 目前,扣除"三险一金"等项目后,个人收入没有达到5000元起征点的人群还不需要缴纳个税,暂时就不会涉及到扣除问题。 3问:专项附加扣除需要纳税人自行申报吗? 根据规定,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纳税人,可以提供信息,由扣缴义务人预扣预缴时办理。简单地说,纳税人可以提供相关信息,由单位代扣代缴。同时,由于部分信息涉及到个人隐私,纳税人也可以选择向税务机关自行申报。 4问:为了实现扣除,老百姓会不会因为发票或证明跑断腿? 专家指出,总体看,此次公布的办法较好地兼顾了公平和效率,减负力度超出预期,税收征管也力求简便易行,尽量避免让纳税人提供各种证明。举例来说,纳税人在子女教育和赡养老人方面的支出发票等,都是不需要提供和进行额外说明的。同时,鉴于该政策涉及面广、实施情况复杂,国家正在加快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防范虚假骗税逃税行为,确保征管风险可控。 5问:二孩子女教育支出可以抵扣吗? 可以抵扣。征求意见稿显示,按每个子女每年12000元(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这也契合国家目前放开二孩的大政方针,可以有力减轻二孩家庭的支出负担。 6问:3岁以下的婴儿,花销也很大,为什么不能抵扣? 一位业内资深专家向记者表示,子女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学历教育,3岁以下属于抚育阶段,不属于教育阶段,暂时还未纳入抵扣范围。 7问:租金扣除需要什么证明? 根据征求意见稿,纳税人应当留存住房租赁合同。关于房租扣除,有两点需要解释。其一,房租采取定额扣除,而不是按租金发票限额据实扣除,是考虑了目前租房市场的实际情况,即大部分租赁行为并没有开具发票。其二,如果把发票作为前置条件,可能会增加纳税人负担,还会推高租金价格。 8问:租金扣除为什么分地区? 目前确实分为三类扣除标准,承租的住房位于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其他城市,扣除标准为每年1.44万元(每月1200元)。除上述城市外,市辖区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其他城市,扣除标准为每年1.2万元(每月1000元);市辖区户籍人口小于100万的其他城市,扣除标准为每年9600元(每月800元)。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钢表示,扣除标准较大程度覆盖了全国平均租金支出水平,同时兼顾了各地租金水平的差异性。 9问:租房抵扣标准为什么比房贷高? 孙钢表示,住房租金扣除标准总体上略高于房贷利息扣除标准,体现了对租房群体的照顾。当前导向是大力发展租赁市场,租金抵扣额的安排也和租赁市场的鼓励政策吻合。 10问:绘画、艺术、体育运动等个人兴趣爱好培训能否抵扣? 根据征求意见稿,继续教育包括学历继续教育、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 一些未纳入职业目录的个人兴趣爱好培训,与职业技能关联度不高,暂不纳入此次扣除范围。请注意,这里的关键点在于职业技能关联度。 11问:学历教育每年有学费可以按年扣除,职业资格继续教育支出如何扣除? 一位业内专家向记者举例,并非只要参加培训就能扣除,而是在取得相关证书的年度,按照每年3600元定额扣除。 12问:納税人是否需要证明自己的首套房贷? 据记者向银行系统人士咨询,首套房贷认定信息较为健全,不需要纳税人自己提供太多额外证明。 13问:赡养老人包括哪些老人? 按照征求意见稿,赡养老人包括60岁(含)以上父母以及其他法定赡养人;而其他法定赡养人是指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子女已经去世,实际承担对祖父母、外祖父母赡养义务的孙子女、外孙子女。 权威专家向记者表示,赡养岳父母目前不在扣除范围之列,但如果夫妻双方各自都有父母需要赡养,是各自申报专项附加扣除。举例来说,两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夫妻赡养4位老人,夫妻两人可以分别按照每月2000元申报扣除。 14问:被赡养老人是指无经济来源的,还是离退休人员都算? 按照征求意见稿,被赡养老人只需要两个条件,首先老人已满60岁,其次是纳税人的父母或其他法定被赡养人与老人的经济状况无关,没有经济来源的、离退休人员都包含在内。 15问:非独生子女家庭的赡养老人支出如何扣除? 根据征求意见稿,纳税人为非独生子女的,可以与兄弟姐妹分摊每年24000元(每月2000元)的扣除額度,如平均分摊、约定分摊等情况。但是,每一纳税人分摊的扣除额最高不得超过每年12000元(每月1000元)。 16问:哪一类人群可能受益最大? 专家向记者分析,通常情况下,生活支出负担较重,上有老、下有小、有房贷的中年人获利最大。在同等扣除额的情况下,收入较低的人群减税比例更大,比如月收入7000元(扣除"三险一金"后)的人,满足2000元的扣除项目,就无需缴纳个税啦,减税比例达到100%。 17问:两个及以上子女的家庭,兄弟姐妹之间需要有一个书面分摊协议吗? 根据征求意见稿,被赡养人指定分摊或者赡养人约定分摊的,需要签订书面分摊协议。 18问: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是如何制定出来的? 记者了解到,政策制定部门广泛征求包括企业、个人、社会团体以及各省市人大代表等在内的各方意见,并在先期采取无方案征求意见方式,广泛吸纳民意,此外还参考了国际上的经验。 以首套住房贷款利息专项附加扣除为例,目前商业银行贷款月均利息约1025元到1189元,征求意见稿规定每月1000元的扣除标准,与此较为接近。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院长甘犁分析,从国际上看,韩国、墨西哥、意大利等国房贷利息扣除限额占人均月工资约10%到15%,上述扣除标准约占我国人均月工资15%,处于较高水平。 19问:为什么不直接在5000元基础上提升起征点? 权威专家向记者解释,综合所得税制比较科学,简单地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没有考虑纳税人生活负担的差异化,这并不公平。专项附加扣除的最终效果,是让部分纳税人个税感到负担减轻,其长远意义在于推进国家综合治理,深化个税综合与分类改革,体现税收公平。 20问:个税改革如何促进消费? 专家向记者表示,此次个税的改革关键点在于降低中低收入人群的税收负担,中等收入群体迎来大利好,可以增加相应人群的税后收入,拉动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