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童养媳"这个词,想必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吧?毕竟这个词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有出现过,而且在古代童养媳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那么在古代,童养媳是怎么出现的呢?她们的生活都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古代童养媳是怎么出现的 童养媳最早源自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娣媵制,《左传》、《公羊传》均有记载,当时贵族流行以媵妾随嫁的风俗,姐姐出嫁,未成年妹妹随嫁,也有侄女随嫁,养大后再侍夫,称为妾媵,也有带着未成年婢女陪嫁的,称为贱媵;汉朝时宫廷会选拔幼女入宫,出生不同待遇也不一样,成年后再供帝王使用,比如窦太后小时候以良家女子身份进宫服侍吕太后,长大后赐给了刘恒,再比如上官皇后,她的外祖父是霍光,当年6岁就进宫,养在刘弗陵身边。 到唐、宋、明代时,收养幼女养在帝王家现象仍然普遍,李渊的窦皇后从小被宇文邕养在宫中,长大后指婚给了李渊;武则天的侄孙女从小养在宫中,长大后被唐玄宗看上,成为武惠妃;甚至唐朝还有养小太监的,杨思勖从小被阉割后养在内宫,长大后成为唐玄宗心腹;宋朝也一样,宋仁宗的周贵妃,4岁入宫为女侍,养大后被皇帝看中;明仁宗的张皇后回家省亲,看中姿色上等的小姑娘带回宫教养,长大后许配给宣德皇帝,也就是后来的孙皇后。 宫廷中收养女婴或幼女,肯定会随着勋贵流传到民间,而最早记载民间童养媳现象的是北宋晁补之《鸡肋集》,里面描写"许下婚约未行婚礼的幼女,养在婿家,称为养妇",这里的养妇通俗点,就是童养媳,在宋朝最出名的童养媳莫过于黄道婆了,她本是上海人,因家贫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小姑娘白天下地干活,晚上纺布,还要受虐待,于是偷跑出来,逃到一艘海船上,随船飘到了海南岛,在那里教会黎族百姓纺织,受爱戴。 到了明清时,社会上已非常流行童养媳,一般是女方家贫,无力养活女婴成人,姑娘出嫁也需要一笔结婚费用,为了省钱从小送到男方,等到成年简单成婚即可,男方也可以省一大把开支,称为"豚养";有一种情况是公婆重病,不久于人世,为了"冲喜",提早结亲,称为"待年媳",《临晋县志》记载,当地有家贫之女,头发未长齐,牙齿尚未换,就寻找男方送出,长大后成为抚养者家中的媳妇,也不需要彩礼钱。 也有一种童养媳年龄比丈夫大5-10岁的,此为幼男娶长媳现象,《清稗类钞》记载,河北一带有些稍殷实家庭,因男孩无人照顾,或者想找个既能当保姆,又能当媳妇的小姑娘,于是会娶10岁以上的贫民女,到夫家后能缝衣做饭,又能带孩子,省去了保姆钱,男孩长大后当媳妇。虽然童养媳是封建社会陋习,但当时统治者还大方鼓励,比如乾隆非常赞同童养媳现象,他说"贫民既可得有身价借以存活,其子女有人养育,亦不致有冻馁之患,岂非一举两得"! 2、她们生活怎么样 至于童养媳的生活如何,这完全要看夫家的公婆了,如果公婆善待人,童养媳自然生活好,而受公婆虐待的也是常事,因年龄小,不懂规矩,不会伺候公婆,免不了打骂,甚至虐待,有些家里还需要从事繁重的家务劳动,也只能默默承受,郑板桥曾写过一首童养媳悲惨生活的诗《姑恶》,里面有"今日肆詈辱,明日鞭挞俱;五日无完衣,十日无完肤"等描写,深得后人同情,俗话说"多年媳妇熬成婆",可能成为婆母的童养媳们才算出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