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对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提出了三个统筹。《通知》特别强调要逐步压缩特长生招生规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2月23日人民日报) 特长生招生或是特长项目加分,是现行教育招生制度下的教育照顾性政策,具有一定的倾向引领性,旨在发现特殊性人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特长学生的培养。其制度设计的初衷与本意是为了因材施教,让具有特殊潜质的学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然而,在现实教育生活中,这种政策却催生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首先,特长生招生及特长项目加分成了招生政策的"法外之地",成了权力运作的"招生自留地",学生发展特长的真正目的与用意并不在于个人的喜好与志趣意向,而在于招生的特殊照顾,在于进入优质学校的"敲门砖"。其次,体育、艺术等竞赛的证书造假乱象丛生,校外特长培训班盛行,很多学生"伪特长"培养问题的出现不仅破坏了教育公平,而且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事实上,这样的特长生招生机制并不能招到真正具有特长潜质的学生。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更具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质,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尽可能地发展,实现最大的进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发现每位学生的特长、培养每位学生的特长是学校的应尽职责,并不是某所特长学校或是某所学校的某个特长班的职责,而是每一所学校必须实施的教育行为。 教育的多样化促使学校育人的多样化,每一所学校都应当具有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全体学生的意识与能力,为具有不同发展潜质的学生提供适合其特点的发展环境,帮助其实现最大的发展。因而,对于特长的定义,要抛却体育、艺术等单项特长狭义的人才发展观,而应放眼整体、面向全体,定位学校每一学科的教育,更加科学、理性和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特长。 中小学生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他们的兴趣特长以及发展走向充满着变数,也具有较多的可能性,过早地用某一特长定格学生势必会束缚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造成角色固化,不利于学生多样化的成长。因此,取消中小学特长招生并不是淡化特长生的培养,相反,取消之后是为了更好的教育。 取消中小学特长招生是对当前教育的纠偏,这不仅是补齐制度漏洞、维护教育公平和推进教育均衡的重要举措,也是立德树人、全面发展教育观念的有效举措。当然,在实施过程中,绝不能将取消中小学特长招生等同于取消培养特长学生,而应以更强的力度、更大的范围和更有力的举措,发展学生的特长、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