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里少不了老规矩,但据了解,这些传统、规矩恰恰成了很多孩子排斥的部分。比如说,家长们把拜年访亲当成了过年仪式感的重要部分,而孩子们的年味儿意识却并没有那么浓烈。有孩子吐槽,春节期间家里一来客人,自己就又被撺掇"露一手",从而成了父母显摆的工具。(2月22日北京晚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呢? 首先,新技术的发展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再局限于节假日的相聚,致使拜年见面少了亲切感。我是一位80后,记得小时候大部分人的家里都没有电话,家里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距离比较远的亲戚朋友之间见个面很不容易。春节期间,好多出门拜年的朋友会在对方的家里住上三五天,亲戚朋友见面真是一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感觉,拜年味十足。而现在,有了QQ、微信等新技术,亲戚朋友在平时就能随时交流,拜年就成为"走过场"。 其次,家长之间的"攀比心理"让孩子们不想露脸。目前,大家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其也成为了家长们茶余饭后的聊天主题——你的孩子期末每门功课的成绩是多少;钢琴琴技有没有长进;有没有把握考上重点中学等这些问题都会被一一过问、一一比较,孩子成了父母显摆的工具。 既然这样,那是不是就应该淡化年味呢?我觉得不然。今天的孩子更应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感和创新意识,让年味的幸福感弥漫在生活中的每一天每一处,使我们的精神家园充满生机与活力。 那么,应该如何让孩子们寻回和传承"返璞归真"的年味呢? 一是让孩子明白拜年不是形式,而是亲朋好友间温暖的交流。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都没有面对面地交流感情来得真切。春节期间走亲访友,聊一聊来年的规划,听听大家的得与失,感受亲朋好友带来的温暖,对孩子的成长将会带来很多益处。 二是孩子聚在一起是交心,不是比对。家长要引导亲朋好友的孩子聚在一起,聊一聊有趣的校园生活、学习心得等,甚至可以一块儿做一做寒假作业,一起去完成实践性的作业(如收集对联、制定红包等)。有了交心的朋友,孩子就会去做很多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何愁厌倦拜年呢? 三是重拾压岁包的意义。虽然对于现在的很多孩子来说,平时零花钱够花,去拜年拿红包没什么意思,还不如不去。然而,我所理解的压岁包的真正意义不是说给孩子钱,给他买学习用具或新衣服,而是大人们把表示祝愿和好运的心意带给孩子们,其外面的红纸象征好运。因此,红包不在于钱多少,而在于大人们的心意和祝福。孩子们一旦明白收红包的真正意义不是收钱,而是接收大人的祝福,他们还会因为收红包这个问题而拒绝参与拜年吗? 总之,时代发展不应成为年味变淡的理由,更不应该成为孩子们窝在家里过春节的借口。社会无论怎样发展,我们内心真正渴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家庭的幸福美满。围绕这个出发点,再去对传统文化及其相关表现形式进行传承、弘扬和创新,或许正是对传统年味的尊重、对时代进步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