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故事里的人生曾国藩与小偷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的四大名臣,他6岁入私塾读书,8岁能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关于他勤学的事情,野史里还有一段他的轶事:
  故事说,有一天晚上,一个小偷悄悄溜进曾家,想偷点什么。他蹑手蹑脚摸到窗下,用舌尖舔破窗户纸往里一看,有一个少年正在读书。那少年手捧一本书,坐在灯下,摇头晃脑地读着一篇文章。小偷伏在窗下,想等少年读完书睡觉后再进去偷东西。那少年反反复复读着那篇文章,一遍、两遍、三遍……,一篇文章不知重复了多少遍,可少年还在读,一点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大半夜过去了,小偷实在熬不住了,便从窗根站起来,非常生气地说:"就这种脑袋,还读什么书!"
  少年闻声而出,见小偷正要离去,便高声问道:"你是何人?为何夜半闯进我家?"
  "我是什么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还是找点能做的事情做吧,就那么一篇文章,读了大半夜,我看你是读不出什么功名来的。"说完,小偷放声把少年读的文章从头到尾背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那少年望着小偷远去的背影,叹服地自语道:"真是好记性。"
  这个读书的少年就是曾国藩。多年后,那个小偷在别处作案被官府拿下,交代了在曾家偷窃未果的事情。曾国藩得知,惋惜地说:"如果他走正道,一定是个人才。"
  作者感言:在小偷看来,曾国藩实在是太笨了,一篇文章读了那么多遍,还在反复诵读,真是没用,所以,他劝曾国藩找点别的事情做。殊不知,这是古代的一种学习方式,叫"熟读成诵",也就是把文章读到能背下来的程度。
  我们说这则小故事,就是想借此聊聊"背诵"这个话题。
  所谓"背诵",就是不看原文凭记忆就能念出读过的文辞,它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读书方法。中国古代的私塾教育,十分强调熟读成诵,特别是最初的启蒙教育,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等,教书先生往往要求学子以唱读的方式背诵下来。学子背熟了,先生才开讲。著名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一文中说:"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句在舌头上滚滚讲下来,还拉一点长调,在儿童时确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有新领悟。"
  古人读书,非常重视背诵,古语中"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说法,都是劝导人读能成诵的。背书,是古人读书的常态。时至今日,背诵仍然是读书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道理很简单:不管是文科的字词句章、理论观点,还是数理化的定义定律、推论规则,不背下来,不熟能成诵,烂熟于心,就无法领会其要义,掌握其规律,就等于没有把知识能力学到手,在实践中也就不会应用。例如学习英语,记不住、背不下一定数量的单词和必要的语法规则,怎么能口说英语、笔写英语?再例如学习算数,连乘法口诀都不会背,怎么会顺利运用乘法?所以,在读书学习过程中,你记在脑子里的、背诵的东西越多,你的知识就越丰富,你的能力就越强。许多陈寅恪的同事、学子回忆说,随便从我国古代经典中找一句话去问陈寅恪,他会立即告诉你,这句话是谁说的,在哪本书的哪一篇文章中或第几章第几节中,甚至连在哪个版本的第几页都告诉你。陈寅恪能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国学大师,与其读能成诵关系密切。
  背诵的主要作用有三:
  作用一:背诵是精思的基础。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有读得滚瓜烂熟,出口成诵,才能细细品味,达致精思领悟的境界。
  作用二:背诵能增强表达能力。背诵的过程就是知识储备的过程,背诵的东西越多,知识的储备就越雄厚。有了雄厚的知识底蕴,说话行文时才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才能出口成章,下笔千言。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耀南博士在《谈背诵》一文中说:"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背诵的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就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学家和音韵学家顾炎武,能把十三经从头到尾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巴金能背出全部《古文观止》;矛盾对《红楼梦》能脱口而出。这些著名大学者、大文豪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夫,均源于扎实雄厚的诵读功底。
  作用三:背诵能提高记忆能力。记忆是一种心智活动,它遵循生物体的"用进废退"规律,经常使用它,它就会变得发达;总不使用它,它就会逐渐衰退。背诵是锻炼和提高记忆力的重要方法之一,经常背诵一些名篇、成语、佳句、诗歌短文、数理公式、外文单词和技术要领等,是锻炼记忆力的"硬功夫"。马克思青年时代,就是用不熟练的外文背诵诗歌来锻炼记忆力的。青少年时期是人记忆力最强的时候,这个时期背诵的许多内容,终生不忘。所以,青少年在读书学习中要养成背诵的习惯。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背诵是有选择的,需要背诵的,一定是经典,是名言警句,是定律规则和技术要领。
  顺便说一句,故事里的那位小偷,的确很聪明,在窗下偷听多遍即能成诵,说明记忆力很强。他敢站出来背一遍文章扬长而去,是因为偷窃没有成为事实,别人拿他没什么办法。正如曾国藩所惋惜,"如果他走正道,一定是个人才。"
网站目录投稿:夏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