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最隆重的节日。年三十吃过丰盛的晚餐,壮族人们便围着火塘守岁。子时一到(解放前乡村没有记时标志,有的以星象为准,有的以鸡鸣为号),人们立即焚香点烛,在神台上供满了猪肉、整鸡、棕子、汤圆、米酒等祭品。孩子们则燃放鞭炮,夜色朦胧的山村里到处闪耀着火花,飞戮着火星,景色十分迷人。响声在山谷中此起彼伏,连成一片。人们在这不绝于耳的响声中,暂时忘却过去一年的奔波操劳,和神一起沐浴在节日的气氛里。有不少地方的壮族妇女马上提着水瓮或竹筒到泉眼、河边打11新水方,讨个吉利。男人则提着灯笼奔向庙社烧香化纸。谁第一次出门归来,手里总折些青枝绿叶,擂在门口,象征大吉大利和驱邪。有的地方把大门洞开,一家人聚集在院子里朝东方拜揖,祝福"东方大利,一年万利,今年更比去年好!"这是小镇及城郊做生意壮族人的风俗。 天微明,广西地区一些壮族妇女则到河边、泉边挑水,她们一路抱着象征禽畜的石块,模拟其叫声,预祝六畜兴旺。挑回来的水用来煮姜糖水,内加竹叶,合家同饮,以求在新的一年里家庭甜美和睦,万事吉利,人人聪明智慧,事事顺心。 初一这一天,多数地方壮族人是不串门的。人们白天吃汤圆,晚餐才吃荤菜,认为这徉可以消灾去病。初一的禁忌很多,。上思、融水壮族人忌吃青菜,认为吃了田间会多生杂草,影响收成。这一天一律禁说不吉利的话。禁动剪刀,怕新的一年里家人巧嘴利舌,吵嘴骂人,不得扫地,怕破财。也不得把东西拿到千栏外,更不借东西给别人,怕家财外流。有些地方禁止敲锣打鼓,怕惊动鬼神;但有些地方则可以敲打一种齐人高的牛皮大鼓,周围几十里清晰可闻。不少地方从初一到初五灶里要燃一段硬木,不能熄灭,表示子孙绵长,烟火不断。这夭也不得杀生,猪、鸡、鸭都必须在年前几天收抬干净,以备祭祀和食用。 壮族人没有作揖、跪拜、握手等见面礼,而是通过语言和丰富的表情充分表达自己的节日问侯。人们在村里或路上相见,便互相道贺"恭喜发财。" 从大年初二起,亲朋开始来往拜年。特别是已经出嫁的女儿,要带几斤肉或鸡鸭等礼品,和丈夫、球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出嫁的姐妹趁此时机聚会,共叙别情。外孙们总是把到姥姥家当成是最愉快的日子,他们可以得到外祖母和外祖父最大的爱抚,享受果品点心,尽情嘻戏玩乐。女婿也受到隆重的接待;宴席丰盛,并有本族老一辈陪同痛饮。一般要住两三天。如果是新女婿,接待格外隆重。岳父岳母趁此良机仔细观察,慎视女婿的为人、品行、言谈举止和礼节。所以新女婿总是比较拘谨,处处小心,说话不得放肆,见老一辈要让座,席上不得贪杯,醉倒将被传为笑柄。女儿也总是希望丈夫得人称赞,她在娘家人和姐妹兄嫂中才显得光彩。 岳父岳母已经去世,女婿就不必年年去看望妻兄弟了。倘若女婿先去世,儿女必须承担起给外公外婆和舅舅拜年的责任。按壮族风俗,假若女儿先去世,即使女婿已绎续弦,过年时仍要看望前妻的双亲,否则是失礼的。此外,认干爹干娘的,春节也必须去拜年,其它亲戚来往比较少。回赠的礼物一般是粽子,多少并不计较,只看做人情往来。 按通常A念,整个正月都属于节日,所以过去文山壮族人要打一个月铜鼓,跳一个月舞。不过实际上只是初一到初五最热闹,这期间要设丰盛的宴席,吃白斩鸡和粽子,猪肉切成半个巴掌大一块,以肥为美。待到初六,立刻降温,汉族叫做"破五",壮族称为"节内"。初六初七,田桐里便传来催耕的吹喝声,春耕的繁忙逐步取代了节日的气氛,人们也没有过元宵节的习惯。岭南春早,人们焉敢醉卧竹席,误了春耕? 对青少年来说,春节是他们最得意的日子。孩子们可以成天在外面打陀螺,玩寸木,鼻子冻得通红,也不肯回家一顾。在风景秀丽的河边、山谷,青年们在举行歌场。文娱活动是五彩缤纷的,舞狮子,打春堂,听壮戏,装古事队,不亦乐乎。装古事队流传在广西贺县、广东连山一带壮族地区,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活动。参加的人戴着假面具,装扮成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手提纸糊的牛马鱼虾动物灯,到各村去表演,介绍"古人"和今人相识,通过模拟动作和讲古,宣扬祖先和英雄人物的业绩。根据习俗,听过古事队讲古之后,有旧怨的人必须尽释前嫌,言归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