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养儿百岁,担忧九十九。西方也流行这样的话,"你要想10天见效,就去种花;你要想10年见效,就去种树;你要想种植一种思想,起码需要100年的时间。" 培养一个孩子是一辈子的事业,自从自己有了娃之后,深切感受到,抚育及培养一个孩子的任重道远。单是简单的饲养,就已不易,为了孩子,操碎了心,放弃自由,放弃娱乐,甚至放弃自我。然而,孩子的成长不单单是吃饱喝足,灵魂的塑造才是巨大的工程。 近来看了艺术教育学家李悦儿的《把幸福还给孩子》试图其中可以指点迷津。她在创建芭学园摸索了一系列教育教学经验。 她首先直言不讳:中国的家长一般分为三类:第一类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容易成为人才;第三类家长既不懂教育又没有责任心,他们的孩子也比较容易成为人才;最可悲的是第二类家长,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他们占据绝大多数,失败的孩子大都由这类家长制造。与此相关的,教师队伍也是如此。 正是因为父母教师,所谓的责任心爆棚,于是变得急功近利,一点点抹杀孩子本真的天赋异禀。古语有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笑不足以为道。也许很多家长老师就如这下士一样,对于当今教育孩子的现状,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 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让孩子自我感悟的过程,但是中国人受不了那种漫长的培养过程,他们很在乎老师是不是在教。于是,他们渴望看到的是标准化一的答案,千篇一律的模式,不管有没有兴趣爱好,先报培训班再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李悦儿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孩子学习画青蛙??,模仿得像,画得很逼真,就夸赞孩子,自己也是欣慰极了,不亦乐乎。而一旦孩子画得乌七八糟了,就是一副恨铁不成钢,咬牙切齿的样子。然而,我们平心静气下来,反观那些名师大家之作,真正登上美术殿堂的作品,是单纯的模仿吗?梵高的《向日葵》是物象的还原吗?技巧的堆砌,章法的模拟,画只能像看一块木头,这就是艺术的目标吗?那梵高一辈子也没把技法解决好,比例都画不准,很苦恼,但他成了最了不起的艺术家。 所以李悦儿歇斯底里地呼吁:"我真心诚意地盼望这个复印机时代能结束。我希望未来中国的艺术教育能关注人,关注个性与心灵,关注灵魂的感悟、生命的表达。" 《易经》有"三易":不易、变易与简易。我们教育的亘古真理就是培养一个有灵魂的孩子。而这之间方法的使用是千头万绪的,要在纷繁复杂的事情中理顺,就需要我们家长,教师的大智慧了。 我理解《把幸福留给孩子》的几条简易办法之一就是:爱的教育。所有的理念也好,体系也好,课程的设置也好,最终都要回归到爱的基点。没爱的智慧等于没有灵魂,是一条直线,一堆思想、技巧的拼凑。有爱的智慧是真智慧,圆通的智慧,这就是智慧的爱。 其二:启发开导的智慧。古语要有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而另一位教育家曾说:坏的教育是将真理直接告诉孩子,好的教育是引导孩子探索真理!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中国怪现象,孩子小的时候心中充满好奇,不停地在问"为什么"时,最适宜这种引导,我们却不做,当大学毕业或上研究生时,才让他们搞课题、搞研究、写论文,因为心灵的"土地"早已板结,要"创"也来不及了。该播种的时候忘了播种,不该播种时才想起来。 也许有朋友会立马反驳我,中小学都设有研究性学习,并且是国家必修课程,然而,我们也是心知肚明,这些课程基本上是形同虚设。 所以关注孩子的心灵吧,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的宠儿,他们的是柔软的,孩子的胸怀是敞开的。他们就像大海、就像虚空一样,随时准备吸纳成人给予他的一切。 突然想到少年科学家薛来,英特尔世界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冠军,他从小就喜欢瞎捣实,许多学科亮红灯,在我们眼里,他就是一个"问题少年",然而他的妈妈却每一次没有揭穿他每一次改动的成绩。反而鼓励他在玩电脑游戏中找到更大的乐趣。这种宽松民主的家庭教育氛围值得我们很多家庭大胆尝试。 这其实就是一种挖掘拓展孩子脑瓜子里已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我们在给孩子培养创造力的时候,最重要的不只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也不只是培养创造能力,更不只是非要让他产生一个创造性作品,而主要是让孩子发现他天生就有创造能力,当他发现自己有着创造能力的时候,就像尝了好吃的食物一样,任何时候都想着它,他的精神便会得到极大的愉悦,激励之下,就会不断重复创造的活动,最终形成创造的习惯。 如果有这样一个周而复始良性循环的过程,我也相信世界顶尖级的科学家里,也有我们中国人的身影。优秀的科学家没有内觉与想象,他就不会有想法、有发现,就会无所建树。杰出的科学家都具有很强的内觉、很强的心灵感受能力、很强的非科学性感觉与思维。比如爱因斯坦,他热爱艺术,艺术滋养了他的内觉。这就好比,文艺复兴期间,无论文学、科学家,都是不仅仅"术业专攻"的高手,他们也许同时又是一个演说家、推理家、画家等等。都是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 幸福,本该属于孩子,把幸福还给孩子。培养独立性格,完备灵魂的下一代,更是全社会的职责。这是并行不悖的两个理念,并且它们是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的。让孩子天真的笑容溢满脸庞,让创造力渗透我们中国孩子的血液,托起祖国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