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历史剧中犯了命案的重犯都会由官兵押送着,然后被发配边疆。当时看着还不觉得,后来仔细一想,这种犯了命案的重犯为什么不直接处死,还要专门派官兵护送,耗费人力财力,非要将其送到边疆去,这其中到底有何意义呢?下面小编就结合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给大家细细讲解一下,将犯人发配边疆的具体原因。 在古代把犯罪之人发配到很远的地方,是刑罚中的一种,被称作流刑。这种刑罚虽然没有被处死砍头那么严重,但是也是比较凄惨的一种方式了,背井离乡,去的多是苦寒之地,很多人都受不了那个煎熬,死在了边疆或者在路上就逝世了。这种流放犯人的刑罚最早源自秦朝,但是被流放的多位贵族。直到宋朝,将其正式纳入律法之中,此时就比较常见了。最初将犯人发配边疆的目的是为了增加戍边军队的实力,后来渐渐只是将他们当做劳动力使用了。 历史文学作品中,关于发配边疆描写的最多的属《水浒传》了。比较著名的比如林冲,先是误入白虎堂,但是后来被流放到沧州,其押送他的二人都是收了钱财的,一路上对林冲是各种折磨,幸好后来遇到了鲁智深,林冲才得以获救,不然早就死在去沧州的途中了。另一位比较著名的还有武松,当时为了替他的兄长报仇,一怒之下杀了西门庆和他的嫂嫂潘金莲这对奸夫淫妇,被官府缉拿之后发配孟州,不过还好押送他的是金眼彪施恩,对他还挺照顾,因此路上并没有遭太多罪。 古代流放一般分为这样几个级别:极边、烟瘴(四千里)、边远(三千里)、边卫(两千五百里)、沿海附近(一千里)。过去之后一般都是充军,在明朝充军这种政策比较流行,都是定完罪之后由兵部根据不同的情况决定发配多远。 其实古代对犯人发配边疆肯定有一定道理的。首先士兵都不愿意去边疆这种苦寒之地,但是总要有人去守卫边疆,而发配犯人去戍边就解决了这一难题。再者,即时戍边不对并不缺人,也可以将犯人当做免费的劳动力来使用,如此一来流,放犯人那一点花费还是很值得的。最后,给将重罪之人一条生路,也可以体现当时统治阶级的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