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故事里的人生商容三问


  据说,老子李耳年轻时师从当时的著名学者商容。一次,商容得了重病,老子前去探望。师生谈完病情,商容便问老子:"无论什么人,经过故乡的时候都要下车,这是为什么?"
  老子答道:"这是表示人无论如何腾达,都不能忘记故乡,因为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人不能忘了这个本。"
  商容满意地点点头,又问:"人从一棵古老而高大的树旁经过时,为什么要鞠躬?"
  老子说:"一棵古老而高大的树,是历经沧桑的见证,是老年人的象征。人见到古老而高大的树就鞠躬,表示尊敬老人。"
  商容很高兴,张开嘴让老子看他的舌头和牙齿,然后问:"我的牙齿还在吗?"
  "都掉了。"老子回答。
  "那么舌头呢?"
  "还在。"
  "那是为什么呢?"
  老子思索了一会,答道:"牙齿不在了,是因为它刚硬;舌头还在,是因为它柔软。"
  商容听罢点头赞许,闭目养了一会神,然后语重心长地说:"记住,水是至柔之物,但滴水却能穿石,柔软的东西里藏着巨大的力量,柔能克刚。"
  作者感言:这则小故事以师生问答的方式向世人讲了三个道理:一是人不能忘本,二是人要敬老,三是柔能克刚。据史家考证,商容是我国最早开办私学的教育家,他曾向老子李耳传授过"敬老""守柔""处后"等礼仪原则和人生哲理。看来,老子的道家思想,最初源于商容。
  关于"不忘本""敬老"世人皆知,不必多说,我们只想借这个故事,说说"柔能克刚"这个话题,因为"柔能克刚"是道家的重要思想之一,是大道理,于人生有大用处。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致虚极、守静笃""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无为"只是手段,"无不为"即"有所为"才是目的。通过"无为"之手段,达到"无不为"之目的,是道家的思想归宿。而"柔能克刚"则是"无为而无不为"的重要体现。老子曾以水为喻,对"柔能克刚"做过说明。他在《道德经。七十八章》中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其反。"意思说,世间没有比水更加柔弱的东西了,可它却有攻坚克强的能力,没有什么可以取代它。弱能胜强,柔能克刚,这样的道理天下人都知道,但却没能去做。因此,圣人说:"能承担国家的屈辱,才能做国家的主人;能承担全国的祸难,才配得上做国家的君王。"正面的话听起来却象反面的话。
  水往低处流的谦下、海纳百川的包容、"滴水穿石"的柔中有刚、"在涧为溪,临崖成瀑"的随物赋形、"夜聚成露,晨散为雾;夏热为雨,冬寒为雪"的因时而变,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水的"弱能胜强,柔能克刚"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急流勇退而免于纷争、功成身退而明哲保身、不居功自傲、不争强好胜、退一步海阔天空的谦虚忍让、宽以待人的大度包容、"宠辱不惊,观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的达观心态等,都是道家"无为无不为"思想和"柔能克刚"的具体体现。人懂得这些道理很重要,许多时候,退一步是获得良好心境和避免祸患的最佳选择。
  顺便说一句,关于老子"舌存齿亡"的故事,还有一种"孔子问礼"的说法。《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礼记?曾子问》、庄子的《知北游》《天道》《天运》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大意说,孔子曾带领一班学生到老子那里去请教。孔子见到老子,恭恭敬敬地行过礼,垂手站立在一旁。老子那时已经很老了,正在闭目静养,大概听到响动,抬起眼皮来望了望。孔子赶忙再请安说:"弟子孔丘特来候教。"半晌,老子张开嘴,用手指着自己的嘴问:"你看我的牙怎么样了?"孔子说:"已经全掉了。"老子又问:"我的舌头怎么样了?孔子回答,"还好。"然后,老子又合上眼皮,重新开始静养起来。孔子便立即率领学生告退出来,吩咐学生套车回家。学生们都感到很奇怪,问孔子道:"老师不是来求教的吗?怎么没有问什么问题就忙着回家呢?"孔子说:"老子指出:牙齿是刚强的,却是柔弱的;舌头是柔弱的,却是刚强的。看起来刚强的牙齿,敌不过柔弱的舌头。这不是教给我了吗!"
网站目录投稿:雨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