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同时生活在一大一小两个世界里,或者说生活在两个身体里。小世界即是自己的身体,可以带走,仅供"自己"支配。大世界指是身体以外的整个宇宙,为万物共同享有。 在这两个世界里,能感知到且能影响和改变的东西叫"工具",能感知到但不能改变东西就叫"命"。物质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叫做"性"。能尽性则知命,不能尽性就是不能知命。 "自己"和世界其实是一体的,但众生却将"自己"和世界分开,"自己"因世界而存在,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愚昧的自己不愿接受某些对"自己"不利的变化,其实变化的就是自己,不接受又能怎样?烦恼因此而生。 作为聪明智慧的人,对于这两个世界的一切变化都能感知到。手被烫着了会痛,天下雨了立马就能知到。有些变化需要累积到一定的量后才能感觉到,比如自己被"心"骗了,做错了事,比如自己在变老,比如树木的成长,再比如四季的更替等等。人和自然宇宙是分不开的,是一体的。因为宇宙间的任何变化最终都或多或少,时间或长或短地体现在人的改变上。 如果一个人将自己与宇宙隔离开来,那么首先他犯了认知上的感念错误。在错误的感念下建立的一切认知和推理都如盖在云里的城堡,虚幻不实。住在这样的城堡里的人怎能不担心,不烦恼,害怕有朝一日失去这一切!"自己"哄骗自己一辈子,心永远在游荡。 人在这个世上唯一能做的是:用好手中的工具,尽性知命。 人有两个身体,一个是肉体,另一个是"天体"。 肉体里面有五脏六腑,有头有足,能说能动。天体有日月星水火风土,有天体运行,有一年四季,有万物的新老更替。人少了任何一个身体都不存在。 脑袋是用来思考的,嘴巴用来吃饭的;银河系里包含着若干太阳系,太阳系又包含着地球,地球是用来哺育生物的,其中当然也包括人类。总之,宇宙是人的另一个更大的身体,有些人只注意到了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这个肉身,没想到自己还有个更大的身体——天体,但没想到不等于没有,不管你是否承认,它都在那里发挥作用,一旦离开它,"自己"将不复存在。 智慧的人爱这个世界如同爱自己身体,即使有个别人或个别事不尽人意,那也是你"身体"里面长出的"芥子",很快就会被除去。万一"芥子"长大,危及了你的肉身生命,也能以平常心接受,因为即将消失的不过你"天体"身体里面的一块烂肉。天体里的"你"仍然存在。不以"人"的形式,而是以"空"的形式融入宇宙。 文/关中人 左岸记:天下事怎能尽如人意?自古以来成大业的人,一半是天缘相凑,另一半是勉强迁就。人生在世,有可为之事,也有不可为之事。有可为之事,当尽力为之,这就是尽性;有不可为之事,当尽力从之,这就是知命。 所谓性,就是对可知的事物尽其所能去知道它;所谓命,就是对不可知事物只好听天安排。理解了这两层意思,也就明白了人力和神力的界限,进而也就明白了自己的责任,以及所应采取的态度。 《易·系辞》中有云:"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德,以崇德也。"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尺蚁虫收缩身体,是为了爬行。龙蛇的冬眠,是为了求生。精通义理出神入化,是为了学以致用。 一般人之所以赶不上那些圣人,就在于圣人既可尽性又能知命。尽性,就像学习普通的道理,至于知命则一种极高的境界了。当尽性的时候,如果功力已经达到了十分,然而所得到的效果或者有相应的回报,或者没有相应的回报。对此圣人则能淡然处之;好像知道这样,又好像不知道这样;好像很在意,又好像不太在意,这其中的滋味最难体会。 平常人之所以不能正确对待尽性与知命,就在于太在乎事情的结果。他们有意或无意会产生这样的倾向,我流了多少汗就该有多少收获,不然的话,就会悻悻然、愤愤然,牢骚满腹、怨天尤人。 他不知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个天就是命。但相信天并不等于放弃努力,得过且过,无所作为;而是要正确看待你的努力以及所产生的结果。因此,在尽性上,不妨盲目一些,在知命上,不妨透彻一些。 所以,尽性,就是尽力竭力;知命,就是淡泊达观。顺其自然,"尽性知命"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持有这样的人生观,就能既投身于现实社会生活中,又不被名利所束缚,在勤勉敬业中表现出一种恬淡,在处理事情之外,又具有一种豁达的气度。 老子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附:特别欣赏秋水姐对人生的这种知性美 我推荐看TED,有人说,看了很多TED后感觉类似鸡汤。我问,很多是多少?对方没有告诉我明确的数据,只谈了自己的看法。我不再说话。对于看法,我都尊重,每个人当然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和表达的自由。 我问数据,是因为我觉得数据比含糊的描述更容易说明问题,比如我从2014年1月1日开始统计,截止到今天,共看了66个TED视频,这在我的概念里,不算很多,全年,如果看到365个TED,这可以用"很多"形容,当然我自己还是会数字。 有人对我说,父母给自己算命,如何如何,认命的语气。我说,这样的事情是发生在2014年这样的新时代吗?对方说,这是存在了几千年的东西。我说:皇权也存在了几千年,现在,谁是皇帝?对方给了一个姓。我不再说话。大家生活的朝代不同,认知不同,不值得讨论。 我每月总结自己的读书、写作、观影数量,是督促自己。有人问是不是看故事会一本,写微博两篇这样。我看了,但不说话。一个严谨的人,在说话前可以看看别人的微博、书评等,既然不愿意这样做,就不要费时间去证明什么。 我谈一个观点,有人对我说:我工作10年,如何如何。对于自负的人,不需要多说什么。因为在他眼里,10年已经够长,他并想象不到,别人的工作年限可能是他的倍数。 时间,是多么宝贵啊。 10分钟,我可以听音乐,看微信图文、浏览微博。 只需要20分钟,我就可以看一个TED视频。 25分钟,可以设一个番茄钟休息一下。 一两个小时,我可以看一本书。 一小时,我可以写一篇千字文章。 我会看别人的评论,因为善意的交流和对话,也是尊重。不过有些评论留言,看后即忘,不放心上。微信里,有些人的名字后面,会加个标注,内容都不看,因为有些问题的意义不大,看都浪费时间。 很多人从《来自星星的你》中看到教授之帅二千之美剧情之曲折,而我看到"时间"。剧情设定是很棒的:漫长的四百年,最后的三个月,虫洞,随时可能发生的消失。我也喜欢星你,但有人约我去香港看金秀贤现场活动,我立刻拒绝。 我有我的时间主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