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三国演义》中,并没有将鲁肃的全部才能凸显出来,甚至还有弱化的现象。如果了解正史上的鲁肃就会发现,他是一位真正的智勇双全之人。鲁肃行事一直有着长远的眼光,曹操大军南下,要不是鲁肃坚定主战,恐怕就没有三国鼎立的局势出现了。鲁肃绝对是东吴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惜他英年早逝,不然三国还将充满变数。想要了解真实的鲁肃是怎样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有勇有谋 真实历史上的鲁肃,和演义中大不一样。演义中的鲁肃,是一个儒士,不善于上阵作战。然而真实的鲁肃却是一个能文能武的大才!鲁肃从小为人豪爽,擅长骑射,当时天下大乱,鲁肃投靠了袁术,不过由于袁术部下法度废弛,不足与成大事,鲁肃决定离开袁术,转投周瑜。而鲁肃本身颇有名气才华,袁术自然是不愿意他离开的,于是派人追击。这个时候鲁肃就展现了他超凡的骑射才能,成功吓住了追兵。 《三国志》原文:州追骑至,肃等徐行,勒兵持满,谓之曰:"卿等丈夫,当解大数。今日天下兵乱,有功弗赏,不追无罚,何为相逼乎?"又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贯。骑既嘉肃言,且度不能制,乃相率还。 鲁肃一箭洞穿盾牌,足见他的箭术是有多么的高超。临敌不惧,勇猛敢战,鲁肃的表现完全和演义中不一样。 鲁肃投奔周瑜后,被引荐给了孙权,而初见孙权,鲁肃就给他带来了称帝的谋划。世人都称赞诸葛亮的隆中对,却不知道鲁肃的榻上策。在孙权的榻上,鲁肃分析了当前的天下形势,认为汉室朝廷已不可再复兴,曹操也不可一下子就能除掉,所以孙权最好的策略是鼎足江东,以观天下形势。然后趁机攻打刘表,进占荆州,以达到全据长江的目的,最后称帝建号以便进而夺取天下。 鲁肃的这一番话直接使得年轻的孙权热血沸腾,当时的孙权也是内忧外患,根本没敢想称帝的事情,鲁肃的谋划使得孙权眼前豁然一亮,对未来更加自信。 曹操击败袁绍后,实力暴涨,意图挥军南下,占领荆州,扫灭江东,一举攻占南方之地。而此时,恰好荆州刘表去世,刘表的儿子刘琮继位,直接将荆州献给了曹操,这使得东吴众人更加惧怕,不敢心生反抗之心。当时大部分东吴之臣都想要投降曹操,只有鲁肃第一个站出来,坚决反对,并劝告孙权。 《三国志》原文: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鲁肃这一番话说的非常有道理,群臣都可以投降,唯独孙权不可以。而孙权听闻这段话后,也是更加的坚定了抗曹的决心! 高超的战略能力 曹操南下,单凭东吴肯定是无力抵抗的,而鲁肃在劝服孙权抵抗曹操以后,又为孙权出谋划策,拉拢刘备,寻找盟友,一起抵抗曹操。最终在鲁肃的努力下,孙刘联军在赤壁大破曹军,粉碎了曹操一统天下的梦想。 击败曹操后刘备想要借荆州以作立足之地,当时其实东吴很多人反对,最后还是在鲁肃的劝说之下,孙权才同意借荆州给刘备。鲁肃认为虽然曹操赤壁战败,但其实力仍然是不可小觑的,所以必须坚持联合刘备的策略,否则将会被曹操逐个击破。也正是鲁肃的这个计策,使得东吴面对曹操的压力减少了许多,有更多的精力安定东吴境内。 鲁肃在世期间,一直坚持的策略都是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即便刘备占据益州以后,不愿意归还荆州,鲁肃也尽力在维护孙刘两家的关系,他不愿意破坏孙刘两家的联盟关系,因为只有两家联合,才能真正抗衡曹操。事实上,也正是在他的这种策略之下,曹操的处境越来越差,面对蜀汉、东吴两大强敌,曹操后期已经有了溃败的趋势。 从鲁肃的策略上来看,他是当初东吴唯一具有大格局、大战略的人,只有他看清了局势,知道单凭东吴一家,是很难抗衡曹操的。要想击败曹操,争夺天下,必须联合刘备,一旦孙刘联盟遭到破坏,东吴将只能偏安一隅,最终被曹魏灭掉。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鲁肃后面一直在小心翼翼维护孙刘两家的关系,即便刘备毁约不愿归还荆州,他也不想破坏两家关系,因为他知道,除非曹操实力弱于东吴了,否则绝对不能和刘备闹翻! 不过遗憾的是,鲁肃去世后,东吴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个有战略眼光之人,都只是盯着眼前利益,偷袭荆州,击杀关羽,破坏孙刘两家的联盟关系。自此以后,实际上曹魏已经是处于不败之地了,不论孙刘两家如何折腾,都已经回不到了之前的关系,无法做到通力合作,最终被曹魏逐一击破。 鲁肃有勇有谋,颇有战略眼光,他在世时,其实曹操虽然强大,但还是比较危险的,孙刘两家逐渐蚕食曹魏势力,有击败曹魏的可能。然而鲁肃去世后,东吴战略眼光下降,贸然夺下荆州,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最终其实东吴和蜀汉处境差不了太多,都是偏安一隅,无法和曹魏抗衡,直至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