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在历史上一直都是因为敢于向唐太宗谏言而出名的,是很有名的谏臣,唐太宗对魏征的建议也是虚心接受的,虽然有的时候也实在是受不了魏征,但最终还是会忍耐下来,毕竟魏征所说的都是很有道理的。但既然如此,为什么在魏征死后没多久,唐太宗就将魏征的墓碑给砸了呢?唐太宗这样做究竟是因为什么事情,后来又怎么样了?下面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魏征是怎样的人 魏征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谏臣,在为太宗效力的17年间,勇于指出唐太宗的错误,上奏谏言达到200多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各方面,有时候连太宗的私生活也要说上两句。 对于比自己小20岁的太宗,在国家大事上,魏征像一个元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仿佛在引导一个没有主见的幼主;在个人生活上,魏征又像一个长辈,苦口婆心,声泪俱下,仿佛在教育一个无知懵懂的孩子。 在魏征倾尽全力、呕心沥血的辅佐下,太宗虚心纳谏,安抚百姓,休养生息,薄赋轻徭,兴修水利,鼓励开荒生产,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丰收,国力大增,攻灭突厥,没有让魏征失望,也没有让他自己失望,终于实现了要做一个好皇帝的梦想。太宗大宴群臣,在宴会上说道:"贞观天下之治,皆魏征之力。"将大唐盛世全部归功于魏征一人,这是太宗对魏征功绩的最好肯定。 2、为何唐太宗砸了魏征的墓碑 公元643年,为大唐鞠躬尽瘁的魏征病逝了,太宗失声痛哭道:"魏征去世了,朕失去了一块明镜!"下令厚葬魏征。但魏征的妻子裴氏拒绝了,因为魏征平时的生活十分简单朴素,豪华隆重的葬礼不是他的风格。最后裴氏仅用一辆小车装着魏征的灵柩,太宗便带领文武百官出城送魏征最后一程,并亲自为魏征立碑刻文。但没过多久,太宗却突然翻脸了,不仅取消了衡山公主跟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还亲手砸了魏征的墓碑,到底是什么事情,让太宗如此大动肝火,将怒气发泄在已经去世的魏征身上? 原因有二:一是荐人失察。魏征曾向太宗推荐了两个人,侯君集跟杜正伦,称他们两人有宰相的才能,可以重用。太宗向来对魏征很信任,于是对他们着重培养,但魏征去世后没多久,这两个人就被查出来参与了太子谋反一案。太宗勃然大怒,将太子李承乾废为庶人,将侯君集斩首示众,将杜正伦流放边远之地,连带着推举侯君集跟杜正伦的魏征,也被太宗怀疑有结党之嫌,虽然已经去世,但也没有逃过太宗的惩处。 二是谏言外流。魏征去世后,太宗发现魏征曾将写有谏辞的奏章给褚遂良看过,但奏章中有很多不便与外传的事,而褚遂良是史官,奏章中有些事如果传出去,将会让皇家大失颜面,太宗因此更加恼火。 太宗是皇帝,但他也是普通人,有普通人的情感情绪及不能轻易触碰揭开的伤疤隐私,因为皇位得来的不正,太宗登基后一直想做个好皇帝,所以魏征生前提建议,不论有多让他下不来台,但只要对国家对百姓有利的,太宗都会采纳,但到这个时候,太宗长期以来积压的情绪终于爆发了,便有了翻脸不认人的"悔婚砸墓"事件。 3、后续唐太宗重新给魏征立墓碑 史书上给出了两个原因,第一个是魏征生前向唐太宗推荐了杜正伦和侯君集,这两个人都出了事,杜正伦因罪遭罢免,侯君集则参加谋反而被处死。于是,唐太宗就怀疑魏征跟这些人是一伙的,于是砸毁其墓碑。 第二个是魏征把自己写的很多资料给了褚遂良。这些资料不是一般资料,"前后谏诤言辞往复",就是魏征进谏时跟唐太宗争吵过程的内容。通俗来说,魏征再向唐太宗提出建议,唐太宗不同意,两人就争吵起来。既然是争吵,一定免不了说很多难听的话,结果魏征把两人对骂的内容全部记录了下来。 魏征你想干嘛?皇帝私下说的话(可能很多是脏话)你想让它们流传后世?从当时法律来说,魏征这是一种犯罪行为,"漏泄禁中语"。禁中语是指皇帝私下说的话,即如今的小道消息。古代因漏泄秘事而遭弃市免官,或贬黜远流者数不胜数,历代王朝涉嫌漏泄者或为宗室贵胄,或为近侍重臣,因职务和身份之便闻知朝廷禁密,且擅自宣泄于外,这就是"漏泄禁中语"。 当魏征死后这件事曝光后,唐太宗很是愤怒,"好你个魏征,想把我私下说的话捅出去,好让我难堪。"有学者就表示,"魏征是想把唐太宗的丑事捅出去,这才是唐太宗推倒砸毁墓碑的最主要原因,这很缺德。"不过,唐太宗对魏征一家没有赶尽杀绝,他的"郑国公"爵位由魏叔玉继承,而其他三个儿子的官位都很高。 不过没过几年,太宗又后悔自己的冲动举动了。魏征在世时,太宗想东征高句丽,但都被魏征劝住了,魏征去世后,没有人阻拦,太宗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了,谁知道三征高句丽,皆大败而归,尝到苦果的太宗不由得感慨:"魏征若在,肯定不会让我出兵的。"又想起魏征生前的千般万般好,悔恨不已,下令让驰驿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征,且重新为魏征立了纪念碑。知错就改,不得不说也是太宗的明智之处。魏征跟太宗,终是明君诤臣的典范,成就了历史上的一段千古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