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教师撰文质疑学校要求期末总结必须手写的规定,认为这是形式主义管理的表现。要求手写,这是许多学校或教育管理部门常见的一种管理规定,规定的对象相当广泛,如教案、教学反思、学习心得、计划总结,等等。做出这种规定的理由则是为防止教师在网络上复制、粘贴。 事实上,一个人做出一份文书,是原创还是抄袭,与文书的呈现方式是没有必然对应关系的。现在多数人的写作形式已经由过去的"爬格子"变成了敲键盘,所以用键盘(更多的已经是用手机虚拟键盘)写作,再用电子形式发布或用打印机打印已经成了文档呈现的基本形式,原创也并不是非要用纸笔的方式来证明。相反,对于一个懒于写作的人,要求他原创并规定手写,他还是会照抄别人的或将电脑上的内容抄写在纸上,如此,手写的要求是达到了,但内容并不是原创。有的教师更是慵懒至极,将自己的工作转嫁给学生,让学生代笔抄写。 对于手写总结中所存在的问题,管理者当然心知肚明,那为什么很多管理者仍热衷于这种规定呢?在我看来,这么规定实际上也不是真的要杜绝复制、粘贴,促进教师原创写作以提高教师素质,而是要展示给教育管理者看,即用手写的文档材料向上级证明,我们就是这样杜绝教师抄袭、保证教师原创的。 这种简单化、形式化管理背后的真正问题,是对文档内容的不关注。比如,某学校要求教师上交一篇手写的教学心得,其他教师都照做了,但有一位经常性学习、思考、写作、发表的教师,把他发表的教学论文或随笔选10篇复印上交,结果在学校考核中别人得满分而他却不得分。因为学校的考核者就看两点:第一,有没有;第二,是不是手写。至于文字内容,考核者多数是不看的。正是这种用非学术的态度考核学术成果的形式主义做法,才导致了真学术无人问津、假学术却泛滥成灾的混乱局面。 某地教育局发起教师读书活动,要求教师年内必须读三本书并列了一个参考书目,同时要求各学校上报每位教师的阅读书目,年底要考核。有一位读书量很大的老教师,把他正在阅读的书名报了上去。年轻的学校领导说,这不行,必须在教育局指定的参考书目里边选三本。老教师说,我现在就在读这几本书,为什么不能报?我读了几十年书,并不是靠哪位领导的指定才读过来的。年底考核,很多人可能连书都没见过,只是从网上抄了一些资料就过关了,甚至还被评为优秀,而这位真正读书的老教师却考核不过关。 这样的管理对教师的专业成长非常不利,因为它并不关心教师真正的专业成长与发展,反而有不少消极影响。 第一,"一刀切"、纯形式主义的应付让多数教师学会了投机取巧,学会了只按形式要求去应付差事。第二,真正有独立思考精神和学习精神、探索精神的教师,其精神成果得不到关注、得不到认可,当然更得不到推广。这样的教师往往不屑于应付形式主义的管理,因此常常会成为被打压的对象。第三,在这样的管理环境下,真正的学术精神得不到弘扬,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也就无从谈起,结果绝大多数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总之,用手写总结之类的形式去管理教师,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管理的不作为。不积极作为又想管理教师,其结果必然是形式主义的泛滥,严重制约学校内涵发展和多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对教育管理者来讲,从反思手写管理入手,反思各种管理中的不作为和乱作为,让学术和文化真正走进学校、走进教育,应该是个很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