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二十间,高一百五十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同时,唐人在元宵节吃一种叫"面茧"的面食和烤饼,此后元宵节南北方均以吃元宵为习。 食焦糙、焦圈儿 唐时,人们在晚上观灯之时,喜食一种粉果和焦糙,焦糙是一种油炸的带馅圆面点,《太平广记》卷234"尚食令"条记了一条尚食局糙子手做焦糙的故事,这位糙子手为了报冯给事的恩,想为冯家做一次糙子,冯给事问:"要何物?曰:要大台盘一只、木楔子三五十枚,及油挡炭火,好麻油一二斗,南枣面少许。"第二天,糙子手来了,"取油挡烂面等调停,肚中取出银盒一枚,银蓖子、银篱各一。候油煎熟,于盒中取糙子馅,以手于烂面中团之。五指间各有面透出,以蓖子刮却,便置糙子于档中。候熟,以竹篱沥出,以新汲水中良久,却投油档中,三五沸取出。抛台盘上,旋转不定,以太圆故也。其味甚美,不可名状。"焦糙与汤圆的外形和内馅完全一样,所以有人认为,焦糙实为炸元宵,不过它是用面制作的。唐时的元宵节食俗,主要为一些小点心之类,宋代以后,元宵节的饮食就日益丰富起来。 《金门岁节》载:唐代洛阳人家在上元节要"造火蛾儿,食玉粱糕"。不过,唐代上元节大多数地方的食俗是食焦圈儿。焦圈儿又称油圈儿,它是一种油炸的带馅圆面点。一些学者认为,这种面点即是后世的元宵,元宵是从油圈儿演变而来的,油圈儿不经油炸,而经水煮,即为元宵。上元元宵和中秋月饼一样,含有家人团圆之意,赵文润先生认为,唐代的粉果,"即今天元宵的前身"。王仁湘先生亦认为,"类似食品在唐时已经出现",并认为唐代宫中食用的粉团即汤圆。不过,上元节食汤圆的习俗却是从宋代才开始流行的。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贵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观灯 《隋书》卷巧隋场帝大业二年(606年)记载: "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至晦而罢。" 同卷下文又云,此种为庆贺节日的"百戏",规模惊人,所谓"金石饱革之声,闻数十里外",各类演奏乐工达18000人,"大放炬火,光烛天地,百戏之盛,振古无比,自是每年以为常焉"。 这是有关元宵节或以"百戏"歌舞,或以"炬火"等大加庆贺的较早记载。 唐时长江流域民间亦有上元日张灯以贺的习俗。据《全唐诗》段成式《观山灯献徐尚书》诗序称:"(襄阳)上元日,百姓请事山灯……亦天下一绝也。"又《全唐诗))熊孺登《正月十五日江陵过夜》诗曰:"楚郭明灯几处张。"李邹诗中也提到上元日"恋别山灯忆水灯,山光水焰百千层"。所写均为元宵灯节盛况。 迎"紫姑" 《荆楚岁时记》载:"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事,并占众事。"紫姑何许人也,荆楚民众为什么要在正月十五日晚迎紫姑神,这里似语焉不详。但据隋人杜公赡为该书所作之注可知一二。杜公赡在为《荆楚岁时记》作注时曾援引刘敬叔《异苑》中有关紫姑的逸闻: 紫姑本是一户人家的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日气愤而死,故世人作其形迎之。咒云:"子青不在,曹夫人已行,小姑可出。"于厕边或猪栏边迎之,捉之觉重,是神来也。据说有平昌孟氏尝以此日迎之,紫姑遂穿屋而去。自尔,着以败衣,益为此也。据此看来,"紫姑"原是一个受虐待而早逝的劳苦妇女,她地位卑贱,穿破旧衣服,活动于厕所或猪圈栏旁,人们视之为"厕神",在其亡日"迎之",这一方面是给不幸者的亡灵以慰藉,另一方面是借此机会就年成、婚姻大事卜问神灵,以祈平安和丰年。 《荆楚岁时记》又载:"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先以杨枝插门,随杨枝所指,仍以酒脯饮食及豆粥插著而祭之。" 元宵节以豆粥祭门户和迎紫姑都是为了祝愿桑蚕丰收。关于荆楚民众迎紫姑神、占卜农桑风俗的记载,既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广大民。众对年成和富裕生活的祈望,也反映出农妇们对紫姑的敬仰和笃信。 有关唐代上元日的食俗记载不甚明确,似乎当时尚无元宵节吃"汤圆"之俗。我们知道,六朝时荆楚之地的人们习于此日喝一种豆制品。《荆楚岁时记》云"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其中所谓"豆糜"或即豆粥之类。 而在当时的巴蜀一带,人们喜食一种粉果和焦健。焦健似是一种油炸的带馅的面点。据《太平广记》卷234"尚食令"条引《卢氏杂说》载,一尚食局之造健子能手曾表演过此类制作方法,称此油炸之面点"其味脆美,不可名状"。由此可知此期长江上、中游之间在元宵节的饮食民俗上也是不尽相同的。 拔河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元宵节期间,民间还兴起了拔河比赛。 拔河又称"牵钩"之戏。《封氏闻见记》记述唐代正月望日民间以四五丈长的大麻绳,两头分系小绳数百条,人们分二队,"两钩齐挽,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输,名曰拔河"。这种牵钩之戏在唐代才有了拔河之名,并成为元宵节日娱乐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