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自己能够努力一些,渐渐也能成为别人眼中那个值得尊敬或者有些羡慕的人,我希望不久后的有一天,我也能成为别人可以拿出去吹牛的那个"我有一个很厉害的朋友"中的那个朋友之一,仅此而已。 by达达令 有个男生给我留言,达令姐,我打算这个月卸载了微信好好复习考研了,这样我就不能看你的文字了。 我回复说,那你去吧,期待你明年带着好消息回来。 他再回复,其实我自己也不想这么做的,只是真的觉得这个东西太占用我的时间了。 我回复说,那你少玩一些,或者不去管它了不就好了么? 他回复给我一堆惊讶的表情,然后说,这怎么可能! 还有一个女生,本来约好了这两天定一个晚上的时间来付费咨询聊天,她说自己就要结婚了,可是很慌张不能确定眼前这个人对不对。 我觉得这个话题很重要,于是就把她的排期放到了最前面。 哪想到了预定的时间,她在微信上迟迟不出现。 我礼节性的问了一句,说如果你临时有事情可以改期的。 没有回复。 第二天、第三天,依旧没有回复。 我于是把她的预约安排删掉了。 几天后,女生给我留言,达令很抱歉,我因为前阵子对朋友圈很生气,所以就停用了一周的微信,现在我回来了,咱们继续原来的咨询话题吧! 我问了一句,你干嘛生微信的气,这个东西也不是人啊? 她回答说,我的好朋友让我帮忙点赞换礼品,我说我不愿意,然后跟她讲了一堆不要把时间耗在这些无用的小免费东西上,要有点远大的志向……然后她就把我拉黑了。 我不知道怎么回复。 于是她继续问,我可是为了她好啊!难道这样做也有错么? 我说容我想想再怎么回答你吧。 在我的留言里,已经出现过十几个读者给我抱怨说自己被朋友圈绑架了,甚至有一种不得不用的恶心感,虽然很是嫌弃可是又下不了决心卸载,你能告诉我怎么办吗? 我本来觉得这是一个小话题,可是当我发现越来越多的文章里提倡我们要远离生活里那些无用的社交时候,却从来没有一个人提到过,该怎么去远离朋友圈里的无用社交这件事。 这件事情很严肃,尤其是在这个移动互联网越发占据主流信息的当下,我们在微信上花的时间要比专门去跟一个朋友吃饭的时间要多得多,因为它可以随时随地打开,碎片化时间里见缝插针的刷屏,所以它已经成为了你生活的一部分。 我想起广告界的女王级大人许舜英当年为台湾中兴百货写下的那句经典文案:三日不购衣,便觉面目可憎;三日不购物,便觉灵魂可憎。 放到如今的主题里,那便是:三分钟不刷朋友圈,便觉浑身不自在;三小时不打开微信,便觉脱离这个时代一年。 是的,已经不需要用到"日"这个衡量单位了,我们每分每秒都在害怕错过微信上的东西,都要把朋友圈刷到上一次看到的最后一条更新。 可是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到底在害怕错过什么?我们又想窥探到别人生活的哪部分? 我们看过很多的观点,圈子不同不必强容,放弃你的无用社交,点赞是很LOW的一种行为,不要羡慕别人PS过后的朋友圈……诸如此类。 可是即使这般价值观传达,我们还是从来没有从当下去做过些什么解决手段,于是生活只会接着日复一日的心烦,我继续被朋友圈绑架,我继续厌恨这个东西,可是我没有别的办法…… 一般遇上这个逻辑的人,我是理会的欲望都没有的。 就好比有人跟我说我要辞职喊了一百遍,有人骂自己的老板骂了上千次,可是他就是没有一次真的敢把辞职申请交上去。 最后气焰蔫了就安慰自己,算了啦!骂骂过过嘴瘾就好,又不用来真的,我明天还要上班等着老板发工资呢! 但是不理会归不理会,我还是想把我自己经营朋友圈的一些心得写下来。 或许会有人问,朋友圈也需要经营?你有病吧! 但是你仔细想一想,你跟一个人见面,你的第一印象在别人眼里早就出来了,而作为网络上的社交,别人跟你连接上之后如何对你做出一个迅速的评判?当然就是看一轮你最近的朋友圈了。 这个事情可大可小,我先慢慢把经营朋友圈的部分写出来。 一是利用好标签这个小功能。 如果说生活里有什么想常识,看起来不起眼但是效果非常大的话,我第一票就会投给这个标签功能。 记得以前存别人的电话号码时候,我总是直接用的是人名,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备注。 等到后来有一次我突然想找一个人的号码,但是记不清楚存的是全名还是昵称,几次搜索以后都寻觅不到。 我只知道他是我的同学,那个紧急关头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特么怎么当时就懒了那么一步,没有加一个"同学"的标注呢? 也是这件小事之后,以后我每存一个号码,除了姓名之外也会标注上几个标签,比如同学的话是哪个阶段的同学,同事的话是哪一家的同事,客户是哪个片区的客户,亲人的话也会把七大姑八大姨的称谓填一个上去,就更别说有时候在一些场合认识的陌生人,他们更需要通过多个标签来加深你自己对这个人的印象了。 后来我把存电话号码这个逻辑过渡到微信上,这个作用就更大了,因为比起电话熟人,微信上我们会遇上更多的半生不熟的人,甚至过一阵子我们就忘了。 其实这个细节非常简单,你每添加一个好友,就顺便在标签跟备注上选几个关键词,然后把这个人的昵称改成你所认识的那个名称,仅此而已。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一是当你自己发朋友圈的时候,如果想要屏蔽一些人,比如不想让他看到你在请假逛街的老板,担心你乱花钱的爸妈,老家的亲戚,以及一些不熟悉你生活的陌生好友的时候,你都可以一一过滤掉这部分人,然后尽情表达就好。 第二就是当你需要找某一方面的人请教或者咨询一些问题的时候,你可以很快的搜寻出你想要的那一批人。 拿我的微信好友标签来说,我的大概分类如下:小学同学、初中同学、高中同学、大学同学、家人、男友家人、作家朋友、出版相关、广告圈、互联网圈、房地产相关、健身相关、我所工作过的公司的缩写名称、前辈、旅行路上的朋友、有意思的人、以及忘了是谁。 以上是我的私人微信号。 还有一个工作微信号,标签大概分类如下:微信大号小编、约稿编辑、合作推广、创业者、主播、插画师、出版社、付费咨询客户、作家朋友。 你这么一看一堆名字觉得很烦很乱,其实我操作起来就是每次添加好友的时候多点了一个步骤,非常顺手的事情。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小举措,随着好友数量越来越多,这个小细节的帮助真是非常大。 我接着说。 二是定期清理好友。 这个说简单也简单,但是绝对不是那种脑残弱智的"清清吧,不用回,粘贴复制……"这一类的,我每次看到这样的一开始都会容忍一下,可是到了后面就直接屏蔽了。 我来具体说一说怎么清理。 第一种人,就是那些每天发很低智商的鸡汤文,以及各种"不转不是中国人"、"这个视频没有流量你也要看完"、"千年疾病终于有了治疗方法"这一类文章的,你可以直接屏蔽了。 我就是这么做的,所以首当其冲我屏蔽的第一批人就是我老家的各种亲戚,还有很亲近的哥哥姐姐们,然后就是一些以前不知道怎么认识的大叔大妈。 我不厌烦他们,我也不会心里想着这一帮人真的好LOW。 每个人的学历、经历不同,所处的环境造就了见识跟格局的不同,所以没有必要死死计较你整天发这些东西很无聊的份上,因为说不定你很看不起的东西,就是他们觉得很重要的部分。 除了老家的亲戚,冲着这个标准屏蔽的还有第二批人,就是我在老家的那些大学同学。 不是我看不起他们,而是关注点不一样。 尤其是我的老家是一个很迷信的小地方,老家的同学大部分分享的内容都是今天的风水好不好,我这一年的运气不好一定是贵人还没来。 稍微愿意思考一点的同学,基本上就是分享跟自己的工作息息相关的消息,比如公务员的最低工资标准一类的,因为他们小地方工作的人,太在乎这个了。 他们认为这些很重要,所以他们只是想通过分享这些文章,把自己的朋友圈积攒成一部百科全书,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翻一翻,即使不知道自己下一次还会不会去看。 于是这样一来,就过滤掉了第一批人。 接下来是第二种人。 朋友圈里如果冒出一个人,但是他的的名字你记不起来是谁了,那就像我一样标注一个"忘了是谁",然后每隔几个月再看看这个标签下面的人,如果还记不起是谁,那就果断删掉就好。 或许会有人,万一是一个很重要的朋友呢?万一哪一天我需要让他帮忙呢? 我的回答是,三五个月你想不起来是谁,他也没来勾搭过你,这算是很重要的朋友么?还有就是一个你不曾促达保持交流的人,你怎么能奢望突然跑过去人家就会帮你一把?更重要的是,他是哪一方面值得你请教你自己都不知道,你觉得这份人脉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我心里也纠结过,心想着万一哪一天这个很重要的人要找我找不到了怎么办?后来我安慰自己,有缘的人会再相逢,果断删掉。 接下来是第三种人。 你总会遇上很多人给你发消息,要么是集赞给自己或者她的宝宝要奖品,要么就堂而皇之的伸手要红包表示你爱我,还有就是突然发给你一个链接,然后说"我试过了,这是真的"等等。 这样的人,可以给第一次机会,因为可能他也想时髦一把或者就想测试一下自己的人品,所以我们不要一刀下结论。 至于如果一个人第二次再这么做,那就屏蔽他的朋友圈,不要手软。 最后是第四种人。 就是过年过节群发短信的朋友。 虽然我自己不大喜欢这种非诚意的社交手段,但是大部分人,尤其是做服务类工作的人,这是维护客户关系的一个基础手段。 遇上这样的人,不管是他在朋友圈里发表文字"感谢这一年里关心过我的人",或者是给你发消息"感谢这一年里与你相遇……"等这种客套话的人,有两个原则。 如果是很熟悉的朋友,可以直接无视就好,要是强迫症非要点开那个红点,那就戳一下就置之不理了。 但是如果是不相识的人,套用我上面说的那个法则,先标注一个"忘了是谁",然后隔一段时间再做处理。 相信我,过年过节短信的群发轰炸,一定会炸出很多这样的人,这是一个机会。 以上这些,都是针对怎么"面对别人"。 我所说的基本上是屏蔽为主,而且我提倡悄悄屏蔽,那些走了还非得说一句"我不喜欢你了,我要屏蔽你,我要取消关注你"的人,不要把这个当做敢爱敢恨,这是给自己找无聊的闹心,更重要的是,说不定对方无语得很。 凡事留有余地,不需要把一切搞得那么极端。 那些被你屏蔽的人,哪天你想看看自己的亲戚或者老同学的近况,可以直接去他的朋友圈里刷一轮就好。 再有一点就是,那些你屏蔽过的人,说不一定有一天也会慢慢完善自己,然后又变成了符合你的开放好友标准里的人,那你再悄悄把人家放回来可见好友里就好。 至于如果是到了极端的程度,不小心加的微商或者发广告的人,直接拉黑删除,这是不需要考虑的。 三是定期清理自己的朋友圈。 这个就是向内看了。 我们平时发朋友圈,有这么几类。 一是图片配上文案,这个是记录与分享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无可厚非。 二是有些人会发一两句此刻的心情,就跟当年的QQ签名一样,当成了一种情绪释放口。 三是分享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文章,或者是直接分享链接,或者是自己添加几句评论。 第四就是一些抽奖活动、团购活动、网站优惠券,打车优惠券。 接下来我们要定期回去翻看自己分享的这些所有素材,而且最好是每月一次。 第一种情况我不做任何评价,当然了如果你现在觉得自己变好看了,不想再让别人看到自己过去的照片,或者当时年轻不懂事照片尺度大了一些,现在也可以及时删掉。 第二类情况我的建议是,找一个你心平气和或者心情不错的时候,把过去那些负能量的碎碎念都删了,因为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如果给别人看到,说不定就会定义你是一个胡思乱想、爱计较、没有大局观的人。 第三种情况我的建议是,如果是短期的新闻资讯,比如说几天后有雾霾降温大雨之类的,过了这个周期可以删掉了,或者是一些借鉴意义不大,自己看了一轮就能消化的讯息,也可以删掉了。 这样的好处是把无用的以及轻量级的咨询过滤,自己往回翻朋友圈的时候,也就没那么多多余的东西了。 第四种情况就更好办了,过期即删。 这样下来,你会发现自己的朋友圈布局是清爽、干净、舒服的,不仅仅是自己看起来舒服,而是别人看起来也舒服。 或许会有人说,我自己的朋友圈我自己做主,你管我这么多干什么? 我的原则是,想不让别人给自己造成麻烦,自己先得不给别人造成麻烦。你或许改变不了别人,但是你自己这部分还是可以做到的。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朋友圈是你自己的没错,但是只要你使用了社交网络工具,你就必然走入了这个被别人评价的规则里。 要知道我每次面试一个员工,除了他的基本简历上的条件,我还会看他的朋友圈,看看他关注什么,擅长什么,是不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在同等硬件条件下,我会倾向于选择那个有趣一点的人。 另外就是我们每认识一个新朋友,同龄人也好、长辈也罢,在这个弱关系为主导的社交局面里,你可以不接受不承认不在乎,可是别人就会通过你的朋友圈来大概的认识你。 朋友圈是有气质的,这是个很严肃的事情。 经过以上这么些梳理,我现在每天刷朋友圈的新信息都不超过十条。 私人微信号的朋友圈我会一条条翻看,工作号我从来不翻看,有什么工作需求直接发消息或者打电话就好,那些动不动就来一句"你在吗"的啰嗦,我是从来也不看也不理会的。 有事说事,没事滚蛋。 当然我还要补充一点,就是很多人不是想拓展自己的人脉吗?可是加别人的微信号之前,麻烦你自己先在申请消息里写上一两句"是某某推荐你的微信给我",或者是"我是谁,我是什么职业身份,想跟你交个朋友或者沟通个什么事情"这一类。 除非是当面添加好友已经具备了熟悉的第一步,或者是其他渠道已经认识只是现在交换微信的情况,大部分的时候不要轻易添加一个什么介绍也没有的人,而你自己也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这是细节,很严肃的细节。 现在我的微信好友一直都是维持在一个固定的数量的,因为定时清理,人数不多不少,但是很神奇的是,随着更多有的没的的好友屏蔽或者删去,加上我自己结识的圈子越来越大,我发现自己的朋友圈的分享信息质量比起去年要高出很多来。 最近我的大学同学会给我发消息,说达令你知道嘛,我的初中同学高中同学都分享了你的文章,我告诉他们文章的作者是我的朋友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好骄傲啊! 也有朋友给我发消息说,我的领导在微信群里分享了你的文章,我自己混得不好,不好意思说我认识你,可是别提我心里有多高兴了! 也有很多的创业者联系上我,跟我交流探讨更多的合作事宜,这是在以前我从来不可能接触到的层面的一类人物。 话说人以群分只是对的,我经过一年下来的梳理,从慢慢清理一些人,到要忍受一些无用的朋友圈消息,再到现在基本上每一次的刷屏看到的消息质量都在百分之之八十以上。 也就是说,那些恶心烦人的、不合格的部分越来越低了。 这是因为群众的素养跟品味都提高了吗?不是。 是你选择了把精力专注于那些有用之人、有用的资讯,你果敢放弃了那些对你而言不合适的部分,这没有伤及任何友情或者人际关系,你只是当成喝水吃饭一样,不经意间经营出一份你想要的朋友圈。 所以那些总说自己被朋友圈绑架的人,我从来都不觉得是微信本身的产品问题,也不是国人的素养问题,而是你愿意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以及你是否在花点心思靠近那个你想要的自己的问题。 你是怎么的人,你就吸引什么样的人。 吸引力法则在朋友圈这件事情上来说,反映的是一种毫无错落的契合。与其抱怨、愤怒、逃避,不如赤裸面对,以及用心改造升级。 当然了,我还是有一点自己的私心的,我的朋友圈里有好几个我所羡慕与敬仰的人,我每次跟别人聊天的时候,一样会用到那个"我有一个很牛的朋友"的装逼梗。 我希望自己能够努力一些,渐渐也能成为别人眼中那个值得尊敬或者有些羡慕的人,我希望不久后的有一天,我也能成为别人可以拿出去吹牛的那个"我有一个很厉害的朋友"中的那个朋友之一,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