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剪下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于笔下与故乡重聚,从此惊醒了埋于大雪与后花园中的岁月。 ——题记 呼兰河,一个融着雪的名字,令人很容易想到萧红。 萧红,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与张爱玲、林徽因齐名,被誉为"民国文学洛神"。他的故乡——一座依呼兰河而生的东北小村庄,被她用笔重塑于《呼兰河传》中。 大多数人怀念并眷恋自己的故乡,而萧红却带着怜悯之情去看待自己的故乡。是的,怜悯,她悲悯那些生活在封建思想与扭曲人性下的人们——即使他们有着质朴的性子与乐观、坚持的精神,却无法改掉骨子里的迷信、麻木与冷漠。 也是这种麻木与冷漠,造就了萧红童年生活的悲惨。她出生于书生门第,家境也算殷实,却和弟弟过着连下人也不如的生活。他唯一的去处便是祖父的后花园。《呼兰河传》中对于祖父与他的后花园的描写不在少数,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她对后花园深深的眷恋,以及一种野草般生生不息向上的力量。这种力量,便是她创作的来源。但这种生活始终是寂寞的,苦难多于欢乐。 《呼兰河传》在这里也差不多完篇,但我对萧红的理解还在延续。 萧红无疑是敏感而坚强的。她能感受生活的悲与欢,却在20实际黑暗的急流中挺立或逆行、逆行。童年的阴郁凄凉开始给她的生活灌注另外一种性格——独立与叛逆。有哪个女子能像萧红一样敢想敢做呢?被囚困于世俗伦理中的柔弱女字是万万不能与她相提并论的。萧红早期的性格中带有一种决绝,但也是一点儿,这点儿决绝被她用在对上学的争取中。她与父亲争吵,她的父亲第一次见识了他这位女儿的厉害——这种行为还在一般人眼中是大逆不道,可是对于萧红来讲,却是自然而然的。 她用最初的叛逆与坚毅,剪裁了世俗的荒芜与凄凉,最终织成了笔下那些锦绣般的文字,空灵而美妙。 她绝对是巾帼英雄,以笔为刃,在追求中国光明未来的途中披荆斩棘。"现在或过去,作家写作的出发点是向着人类的愚昧!"这一点,在《呼兰河传》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她用这首叙事诗,这篇风土画,这串歌谣去揭露人性的阴晦。她用最后的精力,怀揣着仅余的少女希望去完成这个伟大的事业。 红颜薄命,上天垂爱她的才华,却始终不肯给她的生活一帆风顺。萧红一生命运多舛,她那梦想,最终搁浅在香港美丽的浅水湾。她是一场过分绚烂的烟火,带着初绽的凄美与坠落的不甘,最后殒命于黑夜般的旧社会。 她一生追求自由,骨子里却敏感又坚强,她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最大的痛苦在与亲情、友情与爱情。她精神上最后的依托,是那东北大雪中的呼兰河。"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葬着我的祖父。"这凄婉的文字带着这位才女归西。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是笨重的!"萧红恨她生做女儿身,但也因她为女人,才能写出如此不沾世俗的文字—— 而她,终是用这文字,编织了一段苍老的年华,惊动了尘世,不朽了灵魂。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萧红)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