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出自《大梵天王问佛掘疑经》,故事说,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山上举行法会,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这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正法眼藏(cáng),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意思说,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说完,佛祖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 作者感言: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佛祖拈花而无言,其情态所传的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就是佛教"无相""涅槃"的最高境界,它传达的是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的情态,而这种情态,只能通过体验、感悟而心领神会,无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故佛祖拈花而不言。迦叶在佛祖拈花的安详意态中,感悟了这种境界,因而微微一笑。正是这一笑,实现了佛祖与迦叶心与心的沟通,所以佛祖把衣钵传给了他。这次说法,在佛教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是佛教"以心传心"授法的开始,也使摩诃迦叶成了印度禅宗的初祖,中国禅宗称摩诃迦叶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我们说这个佛教掌故,是想借此说明,有许多社会现象,特别是精神性现象,往往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释氏拈花,迦叶微笑,二者之间的交流不是凭借语言文字,而是靠心灵默契。世俗生活中,有些想法、愿望的交流,往往也需要这种心灵默契,一对情人之间的会心微笑、目光交流、默然颔首和不谋而合的举动等,就是如此,这个时候,"我爱你""你是我的太阳"等语言,不仅显得苍白无力,而且多余。这微笑、这目光、这颔首、这举动,靠得是体验和感悟,靠的是交往对象之间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其实,人对形而上精神性存在的理解和把握,诸如佛学的真如、涅槃境界,老子的"道",孟子所说的"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以及一个人因价值观引领而生成的精、气、神等,均属于人生大智慧,是无法用语言确切表述的,只能心领神会。正如《道德经》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凡是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终极意义的"道";具有终极意义的自然大道、宇宙大道或人间大道,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它只能靠体验而感悟、领悟。所以,佛祖拈花无言,不立文字,就在于此。 至于佛祖说的"正法眼藏",是佛教专用语,亦称"清净法眼"。这里,"眼"指朗照宇庙,"藏"指包含万有,"正法"则指禅宗的全部教法。释迦牟尼所称的"实相无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等等,都是后来禅宗的基本精神或传法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