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对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和操作化,我们通过设定一定的标准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进而在实践上进行操作化。由于各学者对心理健康概念的理解存在差异,因此,在心理健康标准上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比如我国学者黄希庭教授曾提出过判断心理是否健康的五条标准: 个人的心理特点是否符合相应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能否坚持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有无和谐的人际关系; 个人能否与社会协调一致; 有没有完整的人格。 北京大学王登峰教授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提出过这样的八条内容: 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人格完整和谐; 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对心理健康标准的不同划分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的纷争。学者江光荣将不同的观点分为"众数原则"和"精英原则"之争"众数原则"认为假定社会成员中绝大多数人的心理行为是正常的,偏离这一正常范围的心理和行为可视为异常,与"众数原则"持相反意见的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为主要代表的研究者。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如果外部环境适宜,人就能顺其天性发展出良好的人格或心理品质,如果在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外部环境是异常的,那么在此条件下多数人都将不能顺其本性发展,这样,众数所代表的人格就不是健全的人格。 文章摘自:www.qdxiuweixinl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