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525.cn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道德经》节选 师长的自身定位对教育成果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老子认为,师长应该以谦下如大海般的姿态面对学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于师长而言,有意急于树立权威的心态和言行只能适得其反,这其中包含老子对人性深刻的洞察。 真理往往能跨越时空——《道德经》对于人性之道的洞察与美国"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DaleCarnegie)所作《人性的弱点》恰恰暗合。但凡是对人类心理的研究,都可以作为分析教育的参考书。在这本深刻讨论人性和心理的著作中,卡耐基告诉我们:"要想教人,先得做到不让对方感觉你是在教他。对方不懂的事,你也得让对方觉得他只是忘了,并非完全不懂。" 教育其实就是一个由"心理引导"与"心理战争"并行,最终走向"心理升华"的过程。其中道理为何?人们生来有着很强的自尊心,这本无可厚非。然而,有时自尊心会在我们认识改正自己不足之处、求取新知时起到阻碍作用,因为"一旦我们的错误被揭发,我们立即就会武装自己,一味坚持原有的看法。这种反应,真正的目的并不在于保护自己的想法,而是由于自己的自尊受到了明显的威胁,才会盲目地起而反抗"。卡耐基如是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们虽常表示世上超越自己的人有很多,却很难真正承认生活中的熟人在某方面强于自己,如"文人相轻"就是这个心理。但是,作为教育者的师长们偏偏必须要克服这种盲目,因为他们肩负着帮助他人克服人性弱点的任务。苏格拉底之所以被奉为西方哲学先师,正是因为他达到了如是境界:"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对天下事都一无所知。" 教师与家长帮助学生自觉地认识并改正不足,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这一层心理问题。我们需要斟酌如何以巧妙的方式不露痕迹地引导孩子们战胜过分的自尊心,从而培养他们谦逊好学的优秀人格,达到"心理升华"。有了谦逊的品质,学生便可以敞开心胸,迈出自觉学习的第一步。老子的建议是"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即在事先告知可能的后果,如孩子犯错绝不当面直接责罚,否则孩子心中"必有余怨"。此时的教育者应放弃生硬的批判并反其道而行之,放下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将自己置于与孩子平等的位置,用温和而鼓励的态度安慰孩子的内心。人有过失内心本自然会生出愧意,如果能得到外界的安慰和理解,这份愧意将最终转化为感激与自我勉励。 通过这种心路历程的教育,所得效果将是积极、正面且长久的:不正面教育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便是《道德经》中所描述的"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作者简介: 张兰欣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4.6万人 入驻年限 11.2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