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个提问,刚毕业就月收入过万是什么样的体会? 有个知乎网友回复,"体验就是,真的很膨胀,觉得自己要上天。" 而我的一个朋友,刚毕业,就月收入两万,税后。这个数字,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理所应当受到艳羡。 怎么得到的?她说,努力。 "我那时还没毕业,就从外地到北京租房实习,经过接近一年近乎严苛的考察,pk掉了各种清北复交的竞争者,最终在毕业前一个月拿到了这个offer。" 拿到税后两万的offer,在大家看来,她是人生赢家,她足够努力,最后得到了理想的工作。 在我们以为她应该是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买,买包买鞋买电子产品,花钱不用心疼时,她言语中透露出的,却是两个字——焦虑。 "越努力,越焦虑",她说。 焦虑似乎变得和感冒一样,不分阶层,变得日常。 对于一位硕士毕业生来说,刚毕业就月收入两万,为什么焦虑? 对于上海一位母亲来说,月薪3万都撑不起孩子的暑假,为什么焦虑? 对于一线城市中产来说,有房有车有户口,为什么焦虑? 大众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对自身的期望变得更高了。 求职节目说,211,985名牌大学毕业,就该去行业领头羊、500强公司; 维多利亚的秘密的广告说,维密超模的身材才是The Perfect Body; 职场电视剧说,成功职场人士是穿着高级套装、手握星巴克咖啡、大步流星奔走在堂皇富丽的大楼里。 新的媒介所传达的内容和信息助长了人们对生活的渴望,而穿插在节目之间的广告更是推波助澜。 不禁让人联想到,这两年大热的网红经济,催生了多少美妆时尚博主呀。微博、朋友圈、B站测评、试色、攻略、种草榜单、最新资讯等数不胜数,这大概是国人头一次对广告如此感冒,对YSL、DIOR、GIVENCHY等大牌如数家珍。 反观被种草的受众,则表现得异常疯狂,会因为抢不到圣诞限量版星辰口红,或者美图限量版手机,而陷入年度恐慌。 标榜自己为美妆或时尚爱好者的女性同胞们,真的是因为抢不到限量版而焦虑吗? 《身份的焦虑》这本书说,我们从来就不会孤立地形成我们对事物(如财富和社会尊重)的相应期待,我们的判断必然有一个参照群体——那些我们认为和自己差不多的人。 只有同他们比较,我们才能确定合适的期待视野。(只有和别的女生比较,我们才能确定自己是美的。) 媒体并不鼓励人们去降低对自己的期望,至于贫困和卑微,则更不为社会见容。相反的,媒体的风向标总在催促我们追求那些上辈人所不能从事的事业,或拥有他们所无从想象的东西,抬高了我们对自己对期望。 其结果就是,我们的自尊和满足将永无可能实现。我们可能一直会走在买买买的道路上。 使你感到焦虑的并不是努力本身,而是你无法兑现你的"如果努力"后的结果。 每天看耶鲁公开课,上微信付费课程,36氪每日必读,掌握APP最新功能,知乎果壳关注无数,购买各类沟通书籍,努力掌握各种业务技巧。 努力把自己的日程填满,努力把自己营造成"看起来很忙、很充实"。 最后公开课付费课没留下半点印象,APP最新功能又更新换代了还没用上,办公室人际关系仍然一团糟,业务技巧无用武之地。 花了时间了,努力了,却没有结果,很焦虑。 努力不一定有好结果。南加州心理学教授Gate Lucas通过实验证明,努力甚至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那些执着的手头任务,冒着影响到整体表现也要坚持下去的人,可能会因为过于雄心勃勃而事倍功半。 人们陶醉在这种"努力就有回报"的执拗里,天真地觉得付出越多,得到的也就越多,最后变成了自我麻醉,在头脑中营造出自己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或一定能实现梦想的幻想来。 教授Gate Lucas认为,这样的努力降低了效率,增加了负担。 有时候,努力反而会带来副作用,焦虑就是其中之一。现实就是,这世界上的许多努力本就是没有结果的,本就不会朝着皆大欢喜的剧本发展的。 其实焦虑感,来自于你正在见识更大的世界,这本身是成长的过程。 也是这位刚毕业就月收入两万的朋友告诉我的: "我们公司属于入职之后还会有竞争的,上个月我有两个同事长期业务不好,被动离职了,没办法,我只有更加努力。" "我的同事们都挺优秀的,大家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上次我的一个实习生还解决了我工作中遇到的棘手问题,我只有更加努力。" 这位朋友,见识到了工作的两面——坏的一面,工作能力不好会被开;好的一面,身边永远不乏优秀同事。 焦虑来自于不满生活的现状,从而寻求改变的过程;来自于见识更大的世界,从而实现自己的成长。 他们是大牛,我就向他们靠拢,努力把自己也变成大牛。 遇到困难——克服焦虑——实现成长,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行走在这条道上,就像慢步在盘山公路上,的确翻山越岭,的确道阻且长,但是等到了山腰,会发现山顶的风景近在咫尺,而山底已经被抛在脚下。 就像李宗盛歌曲里唱的那样: 因为不安而频频回首 无知地索求 羞耻于求救 不知疲倦地翻越 每一个山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