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春节的来历和习俗 越南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使用农历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全国过春节的国家之一。与中国一样,越南也有过中秋节、清明节等节日的习俗。 越南有一句民谣:"肥肉姜葱红对联,幡旗爆竹大粽粑。"意思是,春节到了,要为过节准备丰盛的肉菜,煮好粽粑,门口贴上大红对联,高高的幡旗随风飘扬,爆竹声声。除夕之夜,越南人有守岁的习俗。当晚,人们通常要睡得很晚,全家一起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的神圣时刻。 并且除夕时,越南人还有"求禄"的风俗。一般有两种"求禄"方式。一种称为"采禄",通常从寺庙祭祖返回时,老百姓摘下一根有绿叶的树枝带回家,寓意为采集天地神灵赐给的福禄,这根树枝拿回去后,插在祭坛前,直到树叶枯败为止。另一种称为"香禄",许多人在寺庙祭祖时点一把香,站在祭坛前祷拜,然后把点着的香带回去供奉在祖先祭坛或灶王爷祭坛的香炉上。据越南民间传说,香火象征着兴旺发达。回家途中常常遇上刮风,香火燃烧加快,人们认为这预示着新一年里万事如意。人们一般从农历十二月中旬就开始置办年货,鲜花、年粽、春联这几样是不能缺少的。 越南四季鲜花盛开,每年春节前各城镇的传统花市更是缤纷多彩,花市是越南每年春节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河内,大概从春节的前10天起,花市就变得热闹了。在河内市区东北部有条街叫做梳行街(过去是河内集中卖梳子的地方)。这里是河内传统春节花市的中心区。花市的十字路口处高悬着一只万紫千红的大花篮,鲜艳夺目。花篮下用霓虹灯组成的"春节花市"几个大字,在夜晚放射出耀眼的光彩。街道两旁摆满了鲜花、盆栽,争奇斗艳,异彩纷呈。大街上,车水马龙,人头攒动,气氛祥和、热烈而欢欣。按照传统习惯,越南人过春节,家里总要插一株桃花。花农们为此也精心培育,使桃花在春节期间准时开放。 越南的春节食品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是方形年粽,每个年粽一般用200克糯米做成,中间包上200克猪肉和150克绿豆沙,外面裹芭蕉叶。传说年粽象征着大地,绿色显示出生机勃勃,猪肉和绿豆沙代表飞禽走兽、草木繁茂。 据说年粽的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在雄王时期,国王年老力衰,想从22个儿子中选一个德才兼备的继承人。国王采纳大臣们的建议,让王子们各自设法寻找或制作一种用来祭祀祖先的食品,国王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考察王子们的才干和品德,然后再决定将王位传给哪个王子。王子们便派人分头到天南海北去寻求最名贵、最珍奇的食品献给国王。 第18位王子廖得到了一位女神的指点,做出了方方的粽子和圆圆的糯米饼献给国王。国王品尝之后,非常满意,其他王子感到很神奇。他认为,这两种食品是用天地间最珍贵的珠玉—米做成的,做起来很容易,而且好吃,它表达了儿女对父母的孝敬,包含了深厚的故乡田园之情。国王认为,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想出这种食品的做法。于是国王当众宣布,选定廖王子为王位继承人。 与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一样,越南人过春节也有贴春联习惯。以前春联用汉字书写,文字拼音化以后,大部分春联改用拼音文字,每个拼音是一个方块,自成风格。另外,越南人也爱在家里贴上"福"、"双喜"等字样和福、禄、寿星的形象,还有各种传统年画,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与向往。 与中国人过年一样,越南人过春节也是十分注重节日排场和仪式,过节气氛非常浓厚。春节前夕,首都河内的街道随处可见春联、爆竹、烟酒、糖果摊位,还有专门出售金橘、桃花、牡丹的" 花市"。越南人特别喜爱在家中摆放金橘、桃花和五果盆,代表吉利、好运和辟邪之意。 除夕之夜,越南人还要举行一个传统仪式,称之为" 采绿",在寺庙祈福回家路上,把带有绿叶的树枝折下带回家, " 绿" 音似" 禄",即为" 采禄",象征在新年官运亨通、享受俸禄之意,这个习俗与中国古代" 折桂" 赠人有点相似。此外还有" 采香",在祭祀焚香时,把燃烧的香烛带回家,插在家中香炉里,即为" 采香",越南人相信香炉是聚集好运、福气的圣物,有红红火火的意头,并且" 香炉" 音似" 香禄",因此" 采香" 又叫" 香禄"。越南人在除夕之夜除了要祭祀祖先,拜土地、灶君,晚上还会举行烟花盛会、歌舞戏剧、舞狮子等。越南人过春节的必备食品是粽子,家家户户都习惯过年包粽子,与中国春节不同,越南人很少在过年时候吃饺子和汤圆。 关于这种风俗,在越南当地流传着一个有趣的典故。 相传,古越南有个皇帝叫雄王,有二十多个儿子,为了选出合适的继承者同时又不引发争斗,雄王想出一个主意,他要求每个王子做出一种人们从没有吃过的最美味的食品,谁做出来谁继承王位。这个要求看似简单,却让常年养尊处优的王子们犯难了,很多王子纷纷到全国各地搜寻山珍海味、美味珍馐,只有第十八个王子阿僚却有自己想法,据说他曾梦到有仙女托梦,指引他用糯米为主原料,以猪肉和绿豆为馅,用芭蕉叶包裹成方形,蒸煮后食用。仙女还告诉他,这种食品叫粽子,方形的粽子代表大地,猪肉代表兴旺发达,绿豆则象征五谷丰登,逢年过节常食用之可以佑护家家户户风调雨顺、大吉大利。阿僚如法做出粽子并将之献给雄王。果然,香甜可口、朴实无华的粽子打动雄王,阿僚不仅顺利继承了王位,同时过年包粽子的习俗也就世代流传下来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粽子的原料、形状和大小也发生变化,除了方形粽子外,越南人还热衷过年于过年包圆形粽子,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同时吃这两种粽子,表示天地合一,风调雨顺。与中国的粽子不同,越南粽个头较大,一只粽子有 2~5 斤重,可供多人一起食用,而相比之下,中国粽子个头则小巧玲珑多了。越南粽除了保持以糯米为主原料外,粽子的馅也是五花八门,除了常见的猪肉、绿豆、香菇之外,还会有鱼露、肉丸,拌上葱、胡椒、八角等调料,味道极其独特,粽子外裹芭蕉叶、粽叶或大竹叶。越南人过年热爱吃粽子,这与越南的传统农业文化有很大关系,我们知道越南地处热带地区,常年高温多雨,阳光充足,以盛产水稻闻名,当地人多以谷米为主食。在他们心目中,谷米是天赐的圣物,特别是糯米,更是谷米中之贵族,用糯米做成的粽子成为过年的必备品和祭祀品,是越南传统农业文化思想的重要体现。 新春节日和祭礼 除了春节,越南民间还十分注重新春之际的各种节日祭祀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兴旺发达,包括动土仪式、祭神农、上元节等。动土仪式从中国传入,是种祭地仪式。而人们祭神农,是祈求农业发达、五谷丰登。神农是传说中农业和医学的发明者。传说神农氏教会人们发展农业生产并且尝遍百草,教人治病。 上元节是农历正月十五日,这一天,人们会争先恐后地去进香拜佛。上元节又叫元宵节,节日当晚,越南全国到处张灯结彩,人们载歌载舞,举行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非常热闹。 春节,又叫"元旦节"、"大节",是越南民间最大、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越语把"过春节"叫做"吃春节",可见,"吃"是春节的重要特征。越南描写春节的对联列举了最具代表性的6样事物,"肥肉、腌葱、红对联,蟠竿、鞭炮、绿粽子",其中有三样是与"吃"相关的。 春节是越南人观念中神圣象征的集合,从腊月二十三日开始,经过除夕之夜,一直到正月初七结束。"过春节"实质上是在这一时间集合中,越南人以家庭为中心举行的一系列特殊仪式与象征的展演,目的是实现宇宙与人间死与生、旧与新的过渡和转换。 中国的春节形成并定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其时,越南中部以北地区为中国的郡县,这使得现今越南春节中的传统仪式与中国如出一辙。比如:越南农村的某些地方至今仍保留着制作假牛1开耕籍田的象征仪式;越南独立后丁黎时期,宫廷也有祭春牛仪式。该原型应出自于汉代的"立春出土牛"仪式,而更早则可溯源至先秦十二月制作土牛、送走寒气的习俗。与中国相似,在越南人的观念中,春节的开始是以腊月二十三送灶君上天为标志的。受汉族灶神信仰的影响,灶神在越南也被奉为"第一家主",其任务是看管家宅,驱鬼避邪,并于腊月二十三上天向玉皇大帝陈诉人世间所发生的事情,定家庭之祸福。因此腊月二十三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祀灶神的日子。 在送走灶神之后。一般在腊月二十五,家庭要举行"送祖先"仪式,因为子女们认为年末打扫屋子和收拾供桌之类的琐事不川祖先在场见证;且到了年末,祖先也愿意到处走走。所谓"送祖先",即倒掉旧年供祖先用的残香,这些残香需选一处清洁的地方烧尽或连同香灰一起倒人江、湖中,然后将香炉擦洗干净,换上新的香灰……"年三十"这一天被越南人看作是"驱鬼日",因此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来保证新旧交替的顺利完成。种蟠竿便是其中之一。蟠竿J月一根高高的竹竿做成,人们在竹梢上挂若干象征物(称作蟠竿符),如菠萝叶、鸡毛、苏铁叶,或几个陶馨、粗陶鱼、竹罩等等。蟠竿符虽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但皆以保佑人们健康幸福为目的。如菠萝叶象征除鬼除恶的利剑,可抵御鬼对家庭的侵扰;陶馨的"馨"因与"庆"同音,"庆"即"福",象征新年能给家庭带来福气;鸡毛则象征神鸟—超自然力量的化身。,中午或下午,家庭要举行腊祭仪式(扫墓和祭坟),目的是请祖先回家过年;也有的地方在家里举行迎祖先仪式。 除夕祭是春节最关键、最重要的仪式,包含一系列祭祀活动。仪式以祭天(时间神)为主,同时包括了祭祖、祭神等重要内容。实际上,将祖先迎回家之后,祭祖礼就已经开始了,且一直要持续到初三或初四送祖先仪式为止。这期间每日要供3次,供桌上的香塔和香柱是不能熄灭的。与祭祖同时进行的是迎、祭土公(灶神)仪式。人们根据新年的五行换上相应颜色的牌位,迎接三位土公神下凡。 如果说祖先象征了家族血缘关系和生存时间上的延续,那么对土公神的祭祀则是越南人对地缘关系和居住空间的表达。 零点时,送旧迎新仪式开始。所谓"送旧迎新",实际上是祭时间神,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也是旧王行遣与新王行遣交接工作的时候,因此人们要在此刻举行祭行谴神仪式,送旧王行遣、迎新王行遣。旧时越南祭行遣神仪式都在村亭举行,如今除极少数村社外,大部分村社的送旧迎新仪式已由村亭走进了家庭。人们在屋外露天的院子里设香案,摆上一炉香和两支蜡烛,供一只公鸡,此外还有粽子、糖果蜜饯、槟榔、水果、酒、米、盐、冥器和一副送给行遣官的衣帽。祭祀开始,家长念祭文,同请判官、土地神、村城陛见证,祈求诸神保佑全家老小新年添福添寿,人安物兴,万事亨通。除了祭时间神—天神外,越南人往往在除夕时刻举行"解星"仪式。 零点前后的5分钟,家家开始燃放鞭炮。放鞭炮习俗源于中国,这一在南北朝时期形成的仪式最初是为了"辟山操恶鬼"。在越南,放鞭炮除具有驱除邪鬼、赶走晦气的神圣意味外,它还被当作一项农业仪式—人们以此来唤醒冬天沉睡的土地,并通过声音的模仿招来春雷,为春天的播种做准备。 冲年喜是越南人于除夕之后进行的重要仪式之一。新年第一位到家拜访的外人称作"冲地客",或"踩地客"、"冲房客";这位客人非常重要,他被认为会对家主整个一年的命运产生影响。所以越南人常常是过年前就从邻里或好朋友中选择一位面善、事业有成、儿女双全、家庭幸福同时有没有丧事在身的人伪,约好新年前来"冲地"。"冲地客"首先要在主人家门口点燃一挂鞭炮,炮响之后客人才能进人,同时向主人祝福新年,并赠送事先备好的酒或槟榔;而主人则也将"冲地客"视为上宾,向他祝福新年并回赠礼品。从社会功能角度看,"冲地"则是自腊月二十三人间及家庭进人隔离状态之后恢复社会交往的首度仪式,也是继燃放鞭炮之后’‘神灵"对于沉睡土地之生命力和财富的再次激活。 除夕之后,人们会根据生辰及新年的属相选择吉时吉向出行,出行也是对恢复社会性交往的预先演习。出行途中,人们会去附近的寺庙、乡亭或祠祭拜,回家时则会特意经过有榕树的地方,册下一枝带有叶子的枝条,称为"采禄"。人们将"禄枝"带回家插在瓶子里直到春节结束,也有的家庭会将禄枝保存一整年。 如今,城市里有人专门卖带叶子的甘蔗枝作为"禄枝"以替代榕树枝。 初一清晨,家庭或家族内部要举行贺岁仪式。此外,大年初一这一天还有许多禁忌。过了大年初一,社会交往的范围已完全由家内扩展到家外—从内亲到外亲、由亲属关系网络而及社会关系网络。越语有俗语云:"初一在父亲家,初二在母亲家,初三在老师家。"这是越南人观念中最为看重的三种亲密关系。正月初只或初四,也有很多家庭在正月初七要举行送祖先及化冥器仪式。化完冥器之后,祖先就送回阴府了,供桌上的灯和香这时才可以熄灭。 此后,不同人群会举行"开春"仪式。"开春"是社会性的仪式行为,对于农民而言,"开春"即为"动土";对于儒生、学生则称之为"开笔";商人则为"开行",诸如此类。"开春"的时间也各有不同,动土仪式一般于正月初三举行。 正月初七则举行开贺仪式。人们在这一天祭天地,供祖先,并开宴祝贺。因所"开"之宴标志着春节的结束,是春节期间的最后一道宴席,因此人们也十分看重。与开贺同时举行的还有下蟠竿仪式,蟠竿是与阴暗、邪恶力量相对的太阳和光明的象征符号,下蟠竿说明宇宙人问顺利地完成了它的再生过程,开始新一轮的周而复始。春节,至此也实现了它作为仪式过程的全部象征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