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真正主角是诸葛亮。作者怀着满腔的仰慕之情,发挥极大的艺术才华,倾注全部心血,把诸葛亮塑造为我们民族智慧的优秀代表,传统美德的光辉典范,一个成功的艺术典型。他的一言一行都闪现着不凡的光彩,他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读者的心。人们为他的高洁儒雅而悠然神往,为他的神机妙算而啧啧称赞,为他取得的一个又一个胜利而拍手叫好;而当读到"遗恨五丈原"(第104回)一节时,又为他的壮志未酬而发出沉痛的浩叹。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诸葛亮是十分尊崇的,但限于"正史"的体例,他在《蜀书·诸葛亮传》中记载诸葛亮之死时,只有那么干巴巴的几句。而作为艺术家的罗贯中,则突破史传的记载,尽力展开想象的翅膀,以蘸满感情的笔触,传神尽意的描绘,创造出一个悲壮动人的篇章,使人物形象大为增色。 小说第104回,写诸葛亮六出祁山,与魏国统帅司马懿对峙于五丈原;诸葛亮因积劳成疾,吐血不止,自知生命垂危。在这最后的时刻,作者着力刻画了诸葛亮崇高的内心世界。这种描写,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层,写诸葛亮向姜维、马岱、杨仪布置自己死后的军事调度。对于姜维,诸葛亮特别器重,把他视为自己的传人,所以当姜维前来问安时,便将自己集平生所学写成的书传授给他;为蜀军今后作战的需要,又传授给他连弩之法,并且特别叮嘱他:"蜀中诸道,皆不必多忧,惟阴平之地,切须仔细。此地虽险峻,久必有失。"对于马岱,诸葛亮深知其忠勇可靠,所以特传入帐,"附耳低言,授以密计",并叮嘱道: "我死之后,汝可依计行之。"对于杨仪,诸葛亮虽知其性情狷狭,不能容人,但亦知其作为丞相随军长史,多年参赞军机,确实才干敏达,非常人可及,所以授以临终大计,并授与一只锦囊,叮嘱道:"我死,魏延必反;待其反时,汝与临阵,方开此囊。那时自有斩魏延之人也。"魏延后来的所作所为是否算是"反叛",《三国演义》对这一情节的处理是否恰当,姑且不论,就本篇而言,这谆谆的嘱咐和细密的布置,说明诸葛亮在生命旅途的最后关头,首先想到的是蜀军的安危和蜀汉的存亡。 第二层,写诸葛亮向奉后主之命赶来问安的尚书李福交代后事。除了要求文武大臣"竭忠辅主"之外,他主要强调了三点:其一,"国家旧制,不可改易",这是指要坚持多年来行之有效的一套方针制度;其二,"吾所用之人,亦不可轻废",这是指要维护蜀汉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其三,姜维"自能继吾之志,为国家出力",则预言了姜维在蜀汉今后的国运中砥柱中流的作用。简要的言辞,寄托了诸葛亮希望蜀汉能够长治久安的一片热忱。 第三层,写诸葛亮"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多年来,他率领这支军队,南征北伐,出生入死,建立了赫赫功勋。他熟悉和爱护自己的将士,将士们也崇敬和爱戴他;他多么希望继续率领这些忠勇的将士,踏破祁山,直捣长安,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夙愿呵! 但是,条件已经不允许他这样了,这已经是他最后一次巡视军营! 此时此刻,他不禁"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寥寥十个字,融入了多少复杂的情思! 于是,诸葛亮怀着无限的感慨长叹道: "再不能临阵讨贼矣! 悠悠苍天,曷其有极!"这一声长叹,充分表现了诸葛亮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呵,对于一个志在统一全国的政治家、军事家来说,还有什么比抛下未竟的事业更令人难过的呢? 第四层,写诸葛亮在病榻上亲自书写遗表,上达后主。在遗表中,他诚恳地告诫后主:"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皇,布仁恩于宇下;提拔幽隐,以进贤良;屏斥奸邪,以厚风俗。"在辅佐后主的十二年中,诸葛亮深切地感觉到,这位承袭父辈余泽的国君胸无大志,不思进取,庸懦无能,贪图享受,既不能像其父刘备在遗诏中谆谆叮嘱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又不能实践自己在《出师表》中提出的建议:"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事实上,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尽心辅佐,这位糊涂国君不知会把朝政弄成什么样子。所以,诸葛亮的遗表既表现了一个"两朝开济"的老臣的一片赤诚,更包含着他对蜀汉未来的深深忧虑。 第五层,写诸葛亮又对杨仪授予保证蜀军安全撤退的计策。这是诸葛亮在他不平凡的一生中最后一次运筹用计,它不仅证明诸葛亮那惊人的智慧在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之际依然光芒四射,而且进一步表现了诸葛亮至死不忘杀敌立功的拳拳之心。 这五个层次,写得纡徐委婉,深情绵邈。在死神即将来临之际,诸葛亮有多少事要办,有多少话要说呵! 上至国君,下至部属,近至眼前的退军节度,远至今后的方针大计,他都考虑到了;但对自己的妻儿老小,他却很少顾及,仅仅在遗表中说明"臣家有桑八百株,田五十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决不要求分外的恩赐。他那情真意切而又周到细密的布置和思谋,极其鲜明地表现了他忠心耿耿、克己奉公的高尚品格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奋斗精神。读着这段文字,怎不使人荡气回肠! 在诸葛亮弥留之际,尚书李福再次赶到,询问他对身后人事的安排。诸葛亮竭尽最后一口气,推荐蒋琬、费祎为继任的执政大臣。李福还想再问,病榻上已经不闻声息——诸葛亮已经溘然长逝了! 这位在历史舞台上天矫腾飞了二十七年的"卧龙",终于告别了他如此挚爱的人间! 写到这里,作者心情十分沉痛,先后引用杜甫、白居易、元稹的诗句,赞扬诸葛亮"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歌颂他"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叹息他逝世以后,"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同时,作者插叙了被诸葛亮废黜的廖立、李严得知噩耗后的悲痛情景,以衬托诸葛亮立身之严谨,处事之公正,感召力之强烈。不仅如此,作者还极力渲染了诸葛亮逝世时的悲凉气氛:"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孔明奄然归天。"真是字字带血,声声含泪,悼惜之情,溢于言表。 诸葛亮的去世,不仅完成了一个才华盖世的英雄人物的命运悲剧,而且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因此,"遗恨五丈原"这一动人心魄的篇章,在使千百万读者感情激荡的同时,不断地给人们以深刻的启示和无穷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