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而又重大的意义。旧式的自然课堂教学,以单纯传授科学知识为目标,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重死记结论、轻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死记硬背科学知识。创新进入课堂,要求我们加大科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适应于时代发展和培养新一代的需要,这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也是课堂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研究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因此,在新教材实施的过程中,正确把握新课程理念,组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成为摆在我们每一个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课题。那么,究竟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景,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心理学家怀特指出,人有一种探索和认识外界环境的内部需要,这种内部需要会引起个体的好奇行为和探索行为,并表现为求知欲。教育实践证明创设情景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或实验中发现问题。如何从生活、现象中挖掘发现隐蔽的问题呢?观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源泉,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思考、比较,形成一个具体明确的可探究的科学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演变为有价值的科学问题。例如,在没有学习"电磁感应"知识之前,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从通电导体能使它旁边的小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中猜想,既然电能生磁,那么,磁也许可以生电,即放在磁体旁的闭合线圈中也许就会有电流通过,在此基础上教师不失时机地适当加以点拨,便使学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在什么情况下磁能生电?等。 2、准备利于探究的材料。科学课中选择能显现事物规律的作用较大的材料,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现现象、认识现象或规律,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获取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学生熟悉的、典型的、适量的能显现事物特征的材料或对比材料,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造愿望,使他们愉快的,积极主动地探求和运用所学知识。 例如:《磁铁有磁性》一课,我为学生准备了两类材料,进行对比研究,让学生能很快探究出磁铁吸铁的性质,一类是铁做的物体,如:大头针、曲别针、铁钉、文具盒、钥匙环、铁勺子、小刀、剪子、铁尺子等,另一类不属于铁的物体,如:铜、铝钥匙、木头、塑料尺、粉笔、纸、吹塑纸、电池、玻璃、塑料、橡胶……把这些材料混在一起。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学生很快地发现磁铁能吸铁类的物体,从而知道磁铁能吸铁的性质。 二、鼓励学生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当我们学完了教材的一些课之后,要做好学生新的科学探究工作,每一学期要每一个学生至少一个探究主题,这个主题要适合及选择的范围。对小学生而言,题目若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必会提高其参与的兴趣,如洗头水的试验及调查、 食物的脂肪含量、冷藏食物知多少、电蕊寿命、面粉的拉力、头发的盛重力、不同洗衣粉的清洁能力、厕纸的吸水能力。其实以上例子包括不少有趣的题目,大部分的内容既和日常生活有关,亦可进行科学探究,而过程和所需器材也不复杂。 例如:电蕊寿命——学生可利用电动玩具来测试不同牌子电蕊的寿命;头发的盛重力——学生可向家人或朋友搜集数根头发,然后绑上砝码或适当又已知重量的对象如硬币,测试过程中,增加重量直至头发被扯断为止,若可行的话,可尝试找出年龄或性别与头发盛重力之间的关系。 三、重视方法辅导 科学探究过程中,有时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教科书无法解决,因而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的辅导。如提前让学生收集与学习相关的资料,可通过网络、电视、书籍等媒体获得,还要求他们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初步消化,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理解、归纳、概括能力。在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学生帮助、引导,使探究有所结果,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并真正培养起科学探究的精神和实践能力。 不管是何种培养方式,它们既是独立的,又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交叉,互为促进、彼此支撑的,如何发挥他们的协同作用,需要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比如这些问题就有待我们多加关注:一是学情要摸清。教师要具备系统意识,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性质、教材体系、编排特点、内容标准有一个通透的了解,特别是要对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目标有非常清晰地认识,从而才能保证教学的可行性、有效性,使教学能真正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乐在其中。二是要逐步放开。心理学表明,能力的形成一般都是由弱到强,由简单到复杂,小学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由扶到放,让学生经历从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通过精心的示范,良好的合作,最终能自主研究。三是切忌简单化。我们的教学对象是稚嫩的小学生,不能把教学过程复杂化,但是,也不能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看得过于简单化,比如过去教师采用灌输式,简简单单地通过讲授就将知识塞进了学生的头脑,从而造成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弱化,导致他们在未来的科学研究路上走得要较其他人艰难、曲折。 总之,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悉心指导、尽心付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核心,为发展为准心,学生的科学能力必将螺旋上升,稳步提高,才能为他们的后继学习、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7-9SCI1.2.4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S]. [2] 杨伟新.由一次冷场引发的思考[J].科学课,2006,(6). [3] 石欧·教学病理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4] 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