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一世英名,被称为"千古一帝"。不过圣人也会犯错,唐太宗到了晚年也曾犯过几个错误,给后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唐太宗晚年会突然犯起糊涂,接连做了一些荒唐之事。实际上这是偶然,但也可能是必然,毕竟唐太宗年轻时常年征战四方,而且勤于政事,所以精力消耗过多。而且一旦坐上皇位,又有哪个皇帝不想多干几年呢?唐太宗也只是肉身凡体。 唐太宗晚年所做的昏庸的事情有以下六件: 一是讨厌直言。唐太宗最出名的一点,就是他能听得进去大臣们的直言进谏。就算他不认同大臣的话,他也绝对不会打击报复。但是晚年的时候,他听不进去了。一些直言的大臣,比如刘洎,甚至遭到了唐太宗的打击报复。魏征一生忠直敢言,但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却做了毁灭其墓碑的事情,显得有些挟私报复。 二是大兴土木。大兴土木是昏君们的常规动作。之所以古代皇帝大兴土木会被看衰,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古代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国力不雄厚,耗不起。唐太宗晚年重修玉华宫等宫殿,确实消耗了不少国力。 三是追求长生。追求长生不老,是古代皇帝的通病。越是在历史上取得了大功绩的皇帝,越是喜欢长生不老。毕竟他们的权力无边,人间的享受无边,无论如何,他们都不愿意丢掉这一切撒手人寰。唐太宗晚年也有这样的毛病。而且唐太宗的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因为追求长生不老,乱服丹药造成的。 四是好大喜功。唐太宗晚年的时候,发动了一些对外战争。包括对东突厥、吐谷浑,以及西域诸国的战争。另外还多次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这些战争,虽然对边关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战争太多,对国力消耗也是很大的。同时,也体现了唐太宗好大喜功的思想。 五是篡改史书。唐太宗为了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多次要求史官把《起居注》这样的史料给他看。本来历史上是有传统的,皇帝不能干涉史官的行为。但是,李世民害怕包括"玄武门政变"这样的事情在后世留下不好的影响,因此,全面介入史官的写作行为。这样做,在后世产生了很坏的影响。 六是耽于享乐。唐太宗到了晚年的时候,在政事上有些懈怠,同时耽于享乐。选了不少美女充斥他的后宫,包括武则天也是这时候选入后宫的。而他选了武则天,却很少宠幸武则天来看,也可以看出他要的主要就是排场。唐太宗这一点,和历史上的那些昏君也是极为相似的。 那么,唐太宗本来是一代明主,为什么到了晚年,却要做出这样昏庸的事情呢? 一、需要消除的恶劣影响已经消除。 唐太宗最让人称道的,是他的"纳谏"。也就是说,他不但愿意重用各方人才,包括敌对阵营里的人才,还愿意听取这些人才的各种建议。就算这些人才说的话让人很不舒服,他也会听取,不会打击报复。 这一点,在皇权社会是十分稀有,也是弥足珍贵的。因为皇权社会里,皇帝的权力无边无际,不受约束,自然也不受挑战。而大臣提出的建议,很多其实就是为了限制皇权。限制皇权,皇帝就不可能独裁,因此就很不高兴。所以,从古至今,能够做到"察纳雅言""从善如流"的皇帝,少之又少。 唐太宗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除了与唐太宗本人的性格,以及他对皇权的认识有关外,最重要的,是他想消除他通过"玄武门政变"上位时的恶劣影响。他因为能够包容各方力量,听取各方意见,让众人觉得,唐太宗虽然"杀兄逼父",但是,选择唐太宗当皇帝,还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而唐太宗通过"善于纳谏",确实实现了这个目的。 当唐太宗实现了这个目的后,他就不再想再这样做了。因此听取"直言"也就变得越来越少了。 二、没有选好太子产生灰心丧气。 唐太宗在继承人的选择上,是很失败的。他着力培养的太子李承乾,最后却选择造反,想逼迫他提前退位。他的两个儿子李承乾和李泰明争暗斗,互相倾轧,最后发展到兵戎相见。 因为皇位至高无上,皇帝和王爷的待遇差别非常大,因此后代争夺皇位,也算是正常。但让唐太宗心里觉得很悲哀的是,李承乾和李泰的做法,与他和李建成、李元吉的做法,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仿佛就是他和李建成、李元吉争斗的时光重现。 这种结论,对于唐太宗来说是触目惊心的,同时也是让他灰心丧气的。他觉得,自己虽然经过了那么多年的励精图治,但是依然逃不掉当年"杀兄逼父"的惩罚。于是,他想要努力修改史书,把不该留下来的消除掉。 三、年迈造成身体和精神的懈怠。 这其实是所有皇帝存在的问题。 古代皇权社会,皇帝是终身制。就算他们身体衰败,精神懈怠,他们依然是皇帝,而且还会更加留恋皇位。 因为身体衰败,因此就总是极力追求长生不老。因为精神懈怠,之前那种勤政的作风就不存在了,而且还会抓紧时间享乐。同时,由于留恋皇位,他们变得疑神疑鬼,担心别人会夺去他们的皇位。 唐太宗也是皇帝,虽然他曾经是不错的皇帝。但是,他依然逃脱不了皇帝的这个怪圈,最终就造成了晚年的昏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