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这个实验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找来几十位实验者,让他们思考其它同学上哈佛大学的真实动机,并将它记录下来,结论五花八门,简单归纳为如下几点"金钱、地位、声望、成功"等等。第二个阶段就是问他们自己来哈佛学习的动机,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兴趣、激情、使命感、自我价值实现"。——Psy525.cn 仔细思考一下,我们会发现似乎不太合理,因为前者属于外在激励,而后者属于内在激励。如果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内在激励型,而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人都是外在激励型"的说法并不正确。 所以今天我们讨论的一个话题就是外在激励偏差Extrinsicincentivesbias,也就是认为他人需要外在激励才会做好,而自己可以靠内在激励做好。 先谈谈在亲子教育中的一些案例。一些爸爸和妈妈习惯给予孩子很多承诺,如果期末考试得双百,则带你出国旅游或者给你买个大礼物。这种激励似乎有效,但是孩子欣喜之后,似乎对学习动力并无实质性改变。老郭曾经接触过一些成绩优秀的留守儿童,在问及他们为什么喜欢学习后,他们回答是"不希望外在他乡打工的父母担心"、"希望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等等。在这些语言背后,能深深地感受到他们内在的激励因素。 在此,我不得不说说我们女儿学习跆拳道的一位教练,在学习初期,教练会在每节课后为表现优异的一些同学发放一些小礼品作为奖励,有糖果也有小工艺品。得到奖品的学生固然很高兴,但是这种物质激励(外在激励)给人带来的幸福感持续很短,吃掉或者把玩一下,激励效应也随之消失。而后来,教练采用评星的方式,每节课评选出最优秀的一名同学。这种评星也意味着这位同学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自我价值得到了满足,激发学生的内在激励。可以看出,小小的同学们之间争先恐后,希望得到最高的六颗星。 外在激励实际上是一种交换,而内在激励是人本需求的满足。 作者简介: 郭永林 已帮助过 1290人 入驻年限 5.3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