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教育,农村教育是一个绕不开的主题。近日就有教育工作者谈到自己与一位农村学校校长交流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该校长将大部分原因归结于教学条件的落后,而这位教育工作者却认为教育质量提高还在于人,对此观点我非常认同,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还真不能归因于教学设备之类,还要在人的身上要质量,求发展。 农村学校虽然地处农村,但不能就此推论农村学校办不出特色,办不出质量。观察那些办得好、有特色、有质量的农村学校,就会发现并不是教学设备的先进与否在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还在于教师,在于校长。但凡一所好的农村学校都会有一位懂教育、会管理、有干劲的校长,有一支敬业爱岗、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反观那些教学质量低,发展无动力的农村学校,也不全是教学设备老旧落后的学校,相反有些学校教学设备还非常齐全,非常先进,但为何教学质量仍不高呢?关键就在人的身上。 通常情况下教学质量不高的农村学校或多或少会存在下列问题: 管理不畅。校长对于学校办学行为无明确思路,管理思想陈旧,管理办法不多,办学只是维持现状和继续老路,导致学校的工作难以有效落实到教育教学当中,只是停留在文件中。另外,校长对于教师队伍、班主任队伍、学校管理队伍掌控性不强,很难形成干事的局面,只能倚重于个别人来完成常规工作,难以有效凝聚人心,也难以激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往往都是人浮于事。 教学不顺。这种不顺不仅停留在教学秩序或常规教学工作中,在很大程度上还表现在课堂以及课堂的延伸环节上。在课堂上,教师的教更多呈现出无目标、无质量、无水平的"三无"状态,教师只是在讲台上讲,让学生掌握什么,在什么时间段内掌握,达成什么样的水准一概不予考虑,讲到哪儿算哪儿,下节课接着再讲。教学的规范性、目标性,课堂的有效性很难体现。延伸到课堂以外,从备课开始正是由于学校管理的原因使得部分教师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即使备课了也是做教参的"搬运工",毫无创新;再到日常的作业,批改过程只是一个完成任务的过程,反思、讲解、回顾,完全不见;到最后的教研活动,几乎成为一种形式和过场。 动力不足。动力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方面,一些教师只愿意做自己分内之事,其它工作均不愿意或者不情愿去做。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内驱力和外压力两个方面。从农村学校教师自身来说,同事之间的竞争意识不太强烈,工作激情燃点难以被点燃,再加上农村教师的地位和荣誉感较弱,从内心深处想在农村学校干一番事业的信心不足;从外部动力来看,对教师的工作要求因身在农村而有所降低,要求不高不严,且在传导的过程中还存在折损的现象。再加上学校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办法欠缺,过多依靠行政指令来施压,效果不明显。 导向不明。农村教师发展的目标在哪里?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其实每一个农村教师都有一个"教育梦",只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些人放弃了,有些被放弃了。解决导向不明的问题就要解决农村教师的出路问题,一是专业上的出路,专业该如何发展,得有一张看得见、摸得着的计划书,不能让其自然发展下去;二是工作流动问题,在一所学校时间久了,不免会生出惰性,有秩序的流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这种惰性。 以上均是农村学校提高教学质量过程中存在于人身上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学校的发展。试想一下,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再先进的教学设备也只是一堆电子产品,不能自动生成教学动力,转化为教学质量。所以,抓住人这一关键,要从源头入手,厘清人的因素是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促使农村学校发展的核心课题。 一要强化集体领导,突出校长核心。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领头羊,是提升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需配强、补强,要从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中选拔那些熟悉农村教育、教学能力强、敬业精神佳、管理水平高、群众基础好的人来担任校长,不要过于强调论资排辈,有才有德者上;要从城区学校选拔愿意到农村来干事创业的校长、副校长,甚至中层干部来补强农村学校校长队伍。校长队伍强了,管理的问题自然不会成为问题,许多人为的障碍会随之消失,新的管理体系会重新建立。 二要突破常规,紧抓专业发展。教学常规说起来容易,但要将每一项常规实实在在地落实到每一个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却不是易事,要让教师重视常规,主动将常规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关键还在专业发展。要搭建平台让教师享受到专业发展带来的荣誉感、成就感,也要让教师清楚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差距,通过寻找差距来激发动力,还要强化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让理论来指导实践,用实践反衬理论。 三要明确导向,落实待遇。农村学校教师要留得住、教得好,就要把各项农村教师待遇落到实处,真心实意地为他们办实事。待遇落实会让教师队伍稳定前行,减少抱怨和不满。同时,要给与农村教师适当的发展机会和空间,让其有动力向更优秀的群体靠近,向更优秀的平台迈进,以激发其内驱力,将精力投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