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文状元读后感摘抄


  《文状元》是一本由章宪法著作,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0.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状元》读后感(一):文能提笔安天下 武能上马定乾坤
  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里对蜀汉将领姜维的评价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心存谋略何人胜,古今英雄唯是君"。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写道:考试是从前读书人的出身之路……科举之制,在取士上,是比较公平的、切实的,这是人人所承认的。
  周星驰主演的《武状元苏乞儿》和《唐伯虎点秋香》两部电影,让我们通过对武状元苏灿和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以大众更为接受的喜剧形式对武状元和文状元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熟悉。
  如果你想了解古代科举制度,那么推荐以下两本专业图书。章宪法的《文状元:一个从学子到宰相的人生奋斗历程》和张全海的《武状元:一个从庶民到将军的人才培养工程》,一定是你不容错过的好书。
  一、设计精美
  两套书均采用锁线精装形式,一百八十度平整展开,封面大红,采用古书内文的形制进行现代演绎,营造"中状元"的喜庆之感。王勃、杨炯、贺知章、张九龄、王维、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白居易、贾岛、杜牧等大名鼎鼎的诗人的画像悉数在《文状元》里,让我们能够一睹这些大咖的真容;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各型各式的兵器,也在《武状元》中悉数出现,让我们全面了解了未曾接触过的冷兵器。
  《文状元》是颜真卿画像,文昌帝君画像,麒麟纹样,殿试三甲状元、榜眼、探花游街插图,均蕴含金榜题名的美好寓意。《武状元》封面选用各式兵器、攻防城制,以及身穿麒麟补子官阶正一品的清代武举人画像,勇武之气跃然纸上。
  二、资料详实
  两本书图文并茂,书中的珍贵图像来自包括日本早稻田馆藏善本,北京故宫博物院、台湾故宫博物院馆藏绘画,天津杨柳青版画、各种县志。
  《文状元》中,从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的制度诞生过程的细节,到真正成型的唐朝女皇武则天首创了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让我们真正的理清了科考制度的沿革,领略了那些状元及第的状元才子们的风采。《武状元》中,讲述了从第一位武状元,到中国历史上284名武状元的故事。289张来自历代古籍中的版画,对武状元的传承与流变进行了视觉明证。
  2021年高考马上开始,希望多年寒窗苦读的学子在这大红大紫的文理状元喜庆的氛围之中能够再创佳绩,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像文武状元一样,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大展宏图、披荆斩棘、过关斩将、乘风破浪、扭转乾坤、达成所愿。
  《文状元》读后感(二):家里有个状元不容易
  在尚有祠堂传统文化的地区,不难发现大家族的祠堂,不仅建筑规模宏大,雕刻精美,排场讲究,祠堂内还会悬挂满牌匾,状元、及第、榜眼、探花等等,牌匾越多,证明这个家族过去文风鼎盛。如果谁有兴趣想追寻一下自己家族的历史,看看自己家族是否书香世代,不妨回大祠堂抬头数数牌匾。当然,现在的数量不能作数,毕竟有不少被毁于十年动乱,这些都是题外话了。哦,家谱、族谱也是能找到蛛丝马迹的。
  科举在离我们最近的时候,留给我们的印象已经只能用迂腐来形容,包括废除它意味着中国体制走向新的方向,教科书中对其贬义多于褒义的概括,让我们忘了它的出现,致使中国阶层固化被打破,下层士得以往贵族阶层流动,所谓的读书改变命运,也是从科举开始。大家都知道科举制度是考试,或许不少人并不知道科举最终是如何,应该说,到底文人们寒窗苦读圣贤书,拼了命一而再再而三锲而不舍考科举,是为了什么。为了中状元?中了自然是好的,不中也不至于会如何,但是,中举或者中进士(未必第一名)还是基本目标。这都是为何?为了就业。章宪法说得对,科举考试是要解决就业问题而不是升学问题,这跟我们当下高考考大学再深造是有着质的不同,科举考完了中榜,那可是直接晋升为公务员,还有个官儿当当,再来个衣锦还乡,跟电视剧差不多。有一点还是要知道的,那就是在传统的中国,有权才有机会有钱,换言之,当了官,才有捞油水的机会,这自然又成了全家的指望,于是要是家里谁要准备科举了,即使倾家荡产也要支持的(家族有钱自然不至于如此),惦念的是日后高中的美好景观。正因如此,有了"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之排序。也正因如此排序,大家把科举制度,把考状元看得特别重要。
  考状元并不容易,科举考试也不是一气呵成,得一个个阶段分着来,先是中秀才,再是中举人,后而参加殿试中进士。不少人在这科举考试中耗尽一生,七八十岁还在考,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不过中了状元,未必就有官当,比如韩愈,他登进士第后,还得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类似于编制考试),考过了才有望谋得一官半职。又比如晚清冗官严重,中了举人进士可能还要排队等候朝廷安排职务,指不定得等个三六年,还得花钱打点关系。有了官当,还能见到皇帝,是不是就意味着从此人生飞黄腾达一路顺遂呢?未必,这还是要看状元所处之大环境。中状元者,得以进入翰林院,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机构,晋升机会多,得罪人机会也多。政治单位难免要站队,皇宫里的队伍,有皇帝、外戚、宦官,伴君如伴虎,又所谓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太监,太监比状元更懂皇帝的心意,搞不好被穿小鞋,仕途可能就从此"跌宕起伏"了(可能会升回来)。
  商辂,明朝第二个三元及第,所谓三元及第,指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不仅如此,他驰骋官场,位列宰相,为皇帝贴身服务,也得罪过太监,见证明朝的衰败……章宪法试图将状元商辂的奋斗历程与他所处之时代相结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但书写的状元们似乎有点多,稍微掩盖商辂的光芒,结语又有些匆忙,难免让读者有种未尽其味之感。布局上稍做调整可能会更好。
  《文状元》读后感(三):《金榜题名:文状元+武状元》: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光阴最是无情。提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距离2021高考还有9天的时间。然而,待文章结束,距离2021高考只有8天时间了。
  当然,光阴是无情的,光阴也是迷人的。光阴游走,如梭似箭,却涤荡出前人无数珍贵的瑰宝。
  读过《红楼梦》的朋友都知道,曹雪芹对科举考试是极度反感的。
  《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史湘云劝贾宝玉读书考举人进士,宝生心生厌恶。
  袭人接话道,宝姑娘提起这事,话没说完,宝玉已经抬脚离开。若是林姑娘规劝,或许能听得进去。
  这时,宝玉回了一句极深情的话,宝玉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虽然曹雪芹不喜科举,曹家却有一位武状元曹日玮。曹日玮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高中武状元,虽然曹日玮和曹雪芹并不同宗,但是两个家族之间应该是联过宗、序过辈分的。曹雪芹的父亲曹寅在曹日玮中武状元后,写信将这一喜讯告诉了山西朴学大师阎若璩【qú】。曹寅称曹日玮作侄子,也就是说曹日玮算是曹雪芹的叔辈。
  曹日玮是以顺天籍的"高考移民"身份参加武科考试的。曹日玮的父亲曹光国非常重视子女培养,为了让曹日玮和哥哥曹日瑛能够享受到京师的优质资源,曹光国一家背井离乡,移居京城。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曹日玮的母亲方节姑。
  方节姑14岁嫁入曹家,上奉高堂,下入厨房。在丈夫意欲离乡进京之时,方节姑"脱簪卸珥解明珰,资君万里戎行装"。可惜,曹、方两家都鲜少有记录方节姑的文字,倒是清将领俞益谟的这篇《挽曹母方太夫人文》对方节姑的一生略有表述。
  历数中华五千年文化,从四大发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个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其中,也包括与高考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状元文化"。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31年(1905年)废除,历经近1300年。状元之所以如此受人尊敬,是因为状元是经过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甄选出来的。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名才被称为状元。
  当然,这里所说的甄选并不非严格意义上的甄选。成为状元,并不是只靠学识就可以实现的。历史的"状元榜"上,有不少"独特"的记录,比如唐贞元七年(791)辛未科状元尹枢。
  尹枢参加考试时已经70多岁,年逾古稀。考试时,尹枢下笔有如神助,写完时间尚早就坐在那里发呆。主考官杜黄裳巡场看到尹枢呆坐着,就顺便瞧了瞧尹枢的试卷……三场考试结束,尹枢进入了录取名单。
  到了放榜的时间,没有人写榜。主考官杜黄裳开口寻求诸位学子的帮助,众学子面面相觑,不知主考官欲求何事,没有人敢上前一步。这时,尹枢站出来问主考官说:"您有什么吩咐?"于是,写榜的任务就落到了尹枢的头上。
  主考官报一个名字,尹枢写一个名字。写到最后,"状元"的位置还空着,主考官道,这个写谁比较好呢?尹枢立刻回道:"非老夫不可!"主考官想了想尹枢的文章,认为还挺合适的,默许了。
  尹枢就这样成了状元。
  这个故事太有意思了,怎么看怎么觉得尹枢老爷爷运气爆棚,状元信手拈来。不过,像尹枢爷爷这样能够和主考官见面的情况,现如今的高考是不可能发生的。首先,考场的监考教师是与出卷、判卷无关的教师;其次,所有试卷都要密封评判,考生姓甚名谁判卷老师根本无从知晓。
  说起"试卷密封",就要提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对科举制度有不少贡献。比如首创"殿试"、比如开创"武举"、再比如实行"糊名法",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试卷密封"。
  武则天创立"糊名法",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遮掩之后再交由主考官批改,徇私舞弊、状元内定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不过,在"糊名法"实施之后,也闹过一些主考官靠猜考生判卷却"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笑话。
  北宋郑獬在国子监求学期间成绩优异,格外出众。不过,郑獬非常自负,不太谦虚。一次,郑獬因为在考试得了第五名很不满意,给校长(国子监祭酒)写信大发唠骚,言辞过激惹恼了校长。
  赶巧接下来的殿试主考官正是这位校长。于是,校长在判卷时凭着自己对郑獬的了解,将郑獬的试卷毫不犹豫地批了个"拙劣"。放榜这天,当校长看到状元居然是郑獬时很是不解,再到试卷拆封,校长看到自己写在郑獬试卷上的"优"时,真是百感交集啊。
  曹日玮的状元故事、尹枢的状元故事、郑獬的状元故事都是《金榜题名:文状元+武状元》中的小片段。《金榜题名:文状元+武状元》将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文状元作者章宪法先生、武状元作者张全海先生为了能够客观详尽地梳理状元文化查阅多部史料文献,整部作品通俗易懂,文风幽默,读来即增长知识又极具趣味性。
  另外,《金榜题名:文状元+武状元》还在全世界选取中国典籍中的图画,再现了文明传承中的本来面目。
  每年的高考季都格外受人瞩目,今年的高考季于我而言格外不同。自进入倒计时30天开始,每每欲提笔写下些文字作为陪考家长的备考记录,都因这样那样的原因不了了之。
  如同商辂的母亲完成对少年商辂教导后退居二线一样,我现在能够做的也只是当好这个"后勤部长"了。如若说还想尽力做点什么的话,也就是一模成绩出来后对孩子说:"还不错,继续努力。"二模成绩出来后对孩子说:"挺稳定,继续保持。"
  高考,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是对十二载"寒窗苦读"的最终检验,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不过,高考虽然重要,却不是最最重要的。人生中还有比高考更重要的事情,永远不要被一时的得失所羁绊,永远记得人生的道路有千千万万条。
  最后,祝2021所有高考学子得偿所愿,金榜题名!
  附:
  商辂,明代近三百年科举考试中唯一一个"三元及第"(也有说是第二个"三元及第")——宣德十年(1435年)乡试、正统十年(1445年)会试及殿试均为第一名——化解"土木堡之变"带来的危机、"孝庄钱皇后袝葬裕陵"商辂皆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END-
  《文状元》读后感(四):《文状元》、《武状元》,比之今日状元如何?
  谁可以成为如今的状元?只有那一类人,就是高考荣夺一省最高分的人。所以,中国现在每年会出三十几位状元。
  那么谁可成为曾经的状元?大致为两类,一为文状元、一为武状元。若是范围再扩大一点,我们可以说,孝廉之人、有真才实学之人、富庶之人、运气爆棚之人……都有机会成为曾经的状元。
  1.《文状元》
  书其书
  如前言所言,提到状元,你会想到什么?我想无非是如今高考各省市的第一名,或许你就是。但是,看了《文状元》之后,你首先会知道什么?
  著名的《女驸马》的故事几乎不可能存在;历史上只有一位不似状元的女驸马,但是却有一位著名的状元探花;中国能成为状元的不只是中国人,印度人、古罗马人都可以;一次能成为状元的,可以不止一人,可以是两人;古代能成为状元也是需要经过分区录取的;古代也是可以凭借爆棚的运气成为状元的……
  接着,你会知道一个典型的文状元——商辂。
  成功的或然性留下传奇,成功的必然性留下启迪。
  之所以说他典型,是因为他具备了成为状元需要的一切条件。
  1.状元血脉——人文背景、奋斗家族。商辂的先祖即为官。商辂之母解氏,来自文化之家,以她的知识完成了对商辂童年的启蒙。所以,商辂出生之时,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
  2.天赋异禀——过目不忘,志向宏大。古时不似现在,对于信息的查阅与检索是十分困难的,一般人若想记住不易获得的信息,就需要抄书。但是商辂不需要,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这对于他对知识的汲取大有所助。同时,他"少立志",这也为他之后的人生做好了铺垫。
  3.没有一个环节被耽搁——天时地利人和。童年,商辂由母亲启蒙,在他之后的求学之路上,也一直有人为他提供帮助,劝他坚持不要放弃。
  4.一个人的考场——熬过考试。"通计三场,不下十人名登鬼路"。考场是一人一间的,要靠三天,中途不可离开,吃食自己解决,考场还有蛇,考试压力大……所以,这考试还是蛮有风险的,也得撑过这场考试。
  一切准备就绪后,他离成为状元又近了一步,成为状元之后的他,命运会如何?(静待书中揭晓)
  感其意图片珍贵丰富
  如介绍所言"500-多张图片并辅以近三万字的图注",在这些图片当中,有仅存的唯一一份状元答卷,有手写的管制科举图,还有许许多多历史人物的画像……
  通过这些珍贵的图片,我们能对状元文化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说书一般的衔接
  在这本书每一部分的最后,它都会留下这样的疑问,"那么他究竟……""成为状元之后会……"
  通过一个又一个这样的提问,激发我们的好奇心同时也让我们对当前所讲部分有一个概括回顾,也对下一个部分有一个"预告"的作用,最后复盘的时候,这些说书一般的疑问衔接更能让我们对整本书留下深刻印象。
  2.《武状元》
  武状元的培养可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培养工程。
  且不说出现武状元就经历了几千年,直到宋仁宗天圣八年才有第一位武状元,它是一个漫长的文明演进工程。
  单说,就培养一位武状元就不简单。不是说像文状元一样,无论出身如何,只要有书读,只要肯读书就有机会;武状元的培养是需要家庭条件的。它可是个耗费体力的活儿。一定要跟上营养,就像现在的国家级运动员一样,要补充大量能量,普通家庭还真的没有办法负担。
  同时,武状元虽然称呼为武状元,但是对于文化也是有极高的要求的,正所谓"文武双全"就是他们。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由于武状元十分"稀缺",所以很多武状元的资料都有缺失,包括我们即将介绍的曹曰玮)
  曹曰玮只活了36岁,但是他是一位武状元,文武双全。
  武童试--武乡试--武会试--武殿试,经历这四个步骤,便可"正式封神"。
  书中还收录了曹曰玮会试时的试卷,十分珍贵。
  状元文化——传统文化
  没错,《文状元》《武状元》两本书想要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传统文化——状元文化。
  编者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其实本文开篇就在说,如今的状元怎样,曾经的状元怎样,这说明,其实,"状元文化"从未离我们而去,只是我们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这也是一种传统文化。
  没有一种制度没有它存在的意义,如今,我们来了解状元文化有什么意义呢?
  是人才的选拔,是精英的竞争,是时代的熠熠生辉。
  科举制度创生之初便是为了国家选拔人才,从而协助皇帝治理国家,所以它能存在1300多年,即使中途有过断层,即使制度总是没有很完美,但是这对于人才的选拔却是十分有效的。
  而在如今,我们的高考,也是在选拔人才,基础人才,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所以,我们需要人才来使国家进步,促进国家的发展。同时,我们知道,无论古今,能成为状元的人,皆非凡人,皆有过人之处,也许是先天便有,也许是后天习得,但是,这都会促使如今的我们向状元看齐,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这是一个良性的竞争。
  所以,这也许就是状元文化能带给如今的我们的宝贵启示吧!
网站目录投稿:语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