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瓷胎釉含有可溶物质,同时所有器物经氧化沁蚀都具可损性,不管出土品还是传世品,经氧化分解潮气沁润,部分物质会中和挥发流失,胎釉定有疏松酥化趋向;年代久远后会变轻,陶器较瓷器明显;瓷器瓷化程度越高、胎釉越厚抗氧化分解能力越强。如汝窑在宋代五大名窑中烧成温度最 低,故汝窑、唐三彩及古陶真品中有的上手会有发飘的感觉,但此现象不是绝 对的,地质环境、保存条件好者此现象并不明显;瓷器中烧成温度较高的定窑(1320度以上)、龙泉窑(1300度以上)、钧窑(1250-1270度左右)官窑(1230-1270度左右)等窑口作品这种分量减轻的状态则不明显;古代胎土所含成分与现代有别,如宋代官窑胎土掺有大量紫金土含铁高比重大手感也重,故在对宋代官窑器物鉴定有上手一掂分量就有八九不离十之说;元代胎土中含铁高,器物亦多厚重。现代瓷器都是机械练泥,杂质少,气孔小,密度高,比重大,有另类死沉的坠手感。 2,瓷器出窑时饱满而生涩,同时也会产生冷却纹,年代久远后在冷却纹的基础上釉面老化收缩形成更细小皱皮纹,气泡也因萎缩而形成众多凹点(小麻坑),这种因老化而形成纹理统称萎缩纹,理同老人之面纹。新瓷冷缩纹与因老化而形成的萎缩纹相比明显稀疏。萎缩纹在适度光照下晃动易见,呈微小的皱皮状,放大十倍左右观察效果最 佳,再大反而看不清。唐至五代时期器物的萎缩纹相对明显,宋代以后已呈递减之势,釉面萎缩程度因器物所处环境及抵御氧化能力强弱而异,但在宋元以后的器物上很少明显看到此纹。釉质越细腻萎缩纹越细小,有的不细心观察难以发现,萎缩纹的清晰度当与釉药品种及烧成温度保存环境有关。古瓷釉面萎缩而滑腻,触之如婴儿肌肤,滑不溜手,妙不可言;部分明器古瓷油腻湿润者除外。 3,看瓷器按缝 作伪者碰到古瓷器偶有微裂、磨伤或落釉,常将其破损部分上釉吹烧,再绘制花纹,使人不易觉察。因此古瓷器鉴定对遇剁不自然的花纹,或颜色不一致的花纹,便可断定是伪品。有足耳或其他易碰落部分的瓷器,古瓷器鉴定时也应详察其接连处,因为此部分易落,多有补上,再用火烧成。若是用吹釉之法补上,其痕迹则不易发现,只可以釉的新旧,火光的强弱来辨别。 4,超常识别认定法 超常为超乎寻常的思维认定方法,比如,在人们的正常思维中,是新的一定新,老的一定旧。再如,在常人的思维理念中,一元配器会形成一元配的各类器物的特征。如若我们完完全全被锁定在这样一种思维理念中,那么晚唐的秘色瓷就不可认定,而且如果永远沿着有的专家们所言:成化无大器、汝官世间仅有70余件等等,太多的器物根本无法认定与确立。一切传统思维理念认识中,而如果我们能够有一种超长的思维、更科学的理念来以科学的认识观认识问题,那么我们能够弄清探明太多原先根本未能认识的盲区。如:唐三彩其黄釉中有金;唐邢白多入玉;唐越多入玛瑙;唐秘器为玉粉、玛瑙、宝石结合的完 美器。元之所以可产大器,是太多优质的原料和烧造工艺的完 美结合。如果立了这个理念,我们可以首先从可能的理念中去一步步探究。而思维和认识理念被否决了,那连这种机会也丧失了。太多的御用特殊器物,由于用料配方及制作工艺,超乎寻常,所以不可套用鉴赏一般器物的方法及辨识特征来认定评判它们。比如,永乐青花官器多数釉面凹凸不平,但永乐御用薄胎大碗则不出现。宣德官器桔皮纹严重,但在御用盅式龙纹碗等釉面也不存在。如若均以普通常规的认定方法,那么乾隆御用的太多器物都无法认定。所以说要有超常的思维理念,并尽可能的运用现代的技术手段,从原料入手。因为:1).一切特征的御用器,材料首先一定特殊,稀有元素入内是一定的。2).工艺超群。3).造型特殊,绘画工法精美绝伦……如此等等的去认识,一旦可碰到精绝之品时,便不致令其走眼。从现今发现的大量实物精美器来看,我们必须要树立这种理念。这于己于国都十分重要。 5,看底足露胎之处胎骨磨损情况。一般来说,仿品的磨损比较平滑,没有真品那么自然。真品的露胎处显得比较干燥,而仿品显得细腻。 6,现代仿品从宽泛的角度上说是指1949年以后的仿品,实际上绝大多数是改革开放以后近二十多年来的新仿,它不同于历史上其他时期的"自仿官"那样单一,也不同于民国仿品那样精致,现代仿品的显著特点是:几乎囊括了所有时期、所有朝代、所有品种。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嗜古心理,造假者有时会模仿历史名品,有时会凭空捏造,甚至做几件谁也没见过的怪里怪气的东西。 7,胎质、釉色、装饰、形制和铭文是构成瓷器的五大要素。其中,釉色又是区别瓷器类别的一个重要标准。瓷器按照施釉法分为单色釉和彩釉瓷两大类,彩釉瓷中又以青花为大宗。我国陶瓷在发展中经历了单色釉到多色釉(彩釉)的过程。单色釉包括青釉、白釉、红釉、蓝釉、黄釉、绿釉、黑釉等,而青釉又可分为粉青、天青、豆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