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术已经是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学科。有效的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小组探究式学习,可让学生乐于掌握新的知识内容与技能,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小组探究式;学习方式 小组探究学习方式,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于学科领域与现实生活情境中,经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交流等学习活动,促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在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与组织管理的能力。通过小组探究式学习模式,学生可更好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和内容,更好的操作信息技术程序,以此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一、合理划分合作学习小组 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当认识到,小组探究式学习模式的顺利开展,划分合作小组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础。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探讨和互动,由此不仅可培养学习热情,还对激发学习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划分小组的时候,教师应当特别注意,不随意分组,但是也不可强制分组,可适当考虑学生的建议[1]。学生之间了解程度,可根据学生提出的性格特点建议进行分组。在遵循组间同质,组内有异的原则上进行分组。这样就能够保证小组内的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不同程度的提升。当然分组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学生的性格、学习习惯、性别以及爱好等因素,可有效弥补小组成员的互补性。教师在分组的时候,应注意控制小组人数。通常情况下,合作学习的小组应控制在5人左右。人数过多,难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人数过少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实际上,唯有在保证分组科学的基础上,才能够保障小组学生产生良性互动,促使组内学生相互沟通、相互帮助,理解和支持。唯有如此,才能够平衡小组的水平,保证小组学生在组内公平竞争,以此来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在展开教学活动的时候,可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性质的不同,可适当的调整小组,促使各小组能够发挥出最大的功效。科学、合理的分组对小组探究学习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组探究式学习模式,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来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系统,提高信息技术技能。基于此,教师应遵循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精神,抓住契机,为学生创设问题场所。将学生进行有效分组后,通过设置相应问题情境,借助某种诱因来激发学生探究动机,以此推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灵感与热情。信息技術课程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将信息技术知识内容直观的展现于学生,为学生创建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充分调动学生探究求知欲。通过创设有效的探究情境,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继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以此可显著提高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效率。如在信息技术课程开展期间,教师可提出相应的问题,"在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同学们有没有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如是否尝试利用互联网查阅学习方法?利用互联网查阅天气预报?"教师提出问题后,有不少学生纷纷表明是。随后教师鼓励学生将生活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实例说出来,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设置具体任务,引导小组探究 在当前教学环境中,设置学习任务是教师经常性采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利用学习任务,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与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置具体的教学任务,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为每个小组设置一个任务[2]。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师教学活动开展期间,应有意识的布置符合实际的课堂操作性任务。小组成员就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动手操作并进行探究。利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教师应用任务驱动展开教学的时候,需向学生强调注意将社会生活与任务联系在一起,以此完成任务来获得技能,形成内化性理论。因而,在小组探究式学习中,要客观正确认识到任务驱动的真正含义,并遵循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预防滥用与泛化。展开任务驱动需注意情境、可操作性与教学的有效性。 简而言之,在信息技术课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小组探究式学习模式展开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掌握信息技能,以此学习到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内容。 参考文献 [1] 李卫东.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14(9):51-51. [2] 雷远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13(19):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