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和四川有很多地名叫"黄葛某"但写成"黄桷某",比如"黄葛垭","黄葛坪",某处就写成"黄桷垭""黄桷坪"。"黄葛"的名字来自黄葛树,是因黄葛树而得其名。有些人把"黄葛树"写成"黄桷树",是因为不会写"葛"字。汉字"角"是多音字,可读作"jiǎo",可读作"jué "。本地话"角"与"葛"同音,有的人懒得查字典,以为把"角"字加个木旁还是读"角",既能与"葛"同音,又能指明这个字的意义类别,所以就有了"黄桷树"之误写。不过,这种错误只是出现在"纸上",那些人是把"桷"字当成"葛"字写,所以虽然有些地方写的"黄桷某",但重庆人四川人还是说的"黄葛某",没有说"黄桷某"的,任何一个写"黄桷"字样的名称,人们仍然是称"黄葛"。这就是为什么"黄桷"时不时在某些地方看到,在世上却从来听不到,除了以讹传讹的电视台。 虽然《四川方言词典》把"桷"注了个"go"的音,在方言里说、写成"黄桷(go)树"似乎是名正言顺了,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汉语文出版物、企业事业组织名称,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不能使用方言字。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也是维护国家尊严和文化传承,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里,把"桷"读作"葛",是认错了字;把"葛",写成"桷",是写错了字。无论怎样,把"黄葛树"写成"黄桷树"都是错,与事实(大众称谓)和科学(《中国植物志》)都不相符。所以,由"黄桷树"派生出来的所有名称都是谬误。 有的人说写成"黄桷"是约定俗成的,这与事实不符。"约定俗成"是指名称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而被公认,为大家遵守和沿用,并得到《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国植物志》的承认,否则,那这些极少人的约定就没有"成"。并且你把它写成"黄桷",就应该把它叫作"黄桷",可人们仍然是叫"黄葛",这也证明这里的"桷"是个错字,世人并没有公认这个"黄桷"。"黄桷"只是出现在部分地名和招牌上,地图上也有标注正确名称"黄葛"的,比如黄葛渡、黄葛村等等。同一副地图上出现正确名称"黄葛"与错别字名称"黄桷"共存的混乱情况!这叫"约定俗成"?这是低级错误!是在糟蹋文化的尊严,损害重庆的形象。现在一切事情都要讲规范,难道地名就不需要规范,可以任由错别字的名称大行其道? "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和传递。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代表着国家尊严和文化传承,兹事体大。"(人民网-观点频道)。对文化应有诚惶诚恐的敬畏之心,即使一个字,也不能简单粗暴、混淆含糊。特别是学校的名字,学校名称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但依照有关规定,学校名称应根据学校所在行政区域(地域)因素确定相应的名称,有的学校就只能把学校的名称取作"黄桷某小学"!学校名称本应该严肃认真,字斟句酌一丝不苟,不能随波逐流,将错就错。如果在高考试卷上,考生写出"黄桷树",老师该怎样判对错?"黄桷"不但显得特别滑稽而且荒谬,肤浅、和不负责任。有关单位应该对公众负责,特别应该对学生负责,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尊重法律,匡正谬误,改正源于错别字的地名,纠正学校名称,以免误人子弟。 据川农教授林鸿荣考证:"黄葛"一词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的记述,"江水迳阳关,又东右迳黄葛峡,又右迳明月峡。",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宋朝乐史的《太平寰宇记》,明代《蜀中名胜记》,清康熙《峨眉山志》以及清成都县志都有黄葛树的记录。 黄葛树是《中国植物志》上的学名,林鸿荣解释,黄是"老树"之意,葛在《诗经》中就存在。《诗经·周南·樛木》曰:"南有樛木,葛藟累之……"(南方有一种树枝弯弯的大树,是因为葛藤(藟)的攀绕而压弯的)。因此,"葛"是"老树葛藟"演化而来。 而"黄桷"一词,却无记载。 "黄"和"葛"字都有特定的植物学含义,而"桷"字跟植物学无关。在《中国植物志》上,黄葛树是学名,没有中文其他名称。"黄桷"一说,既不是来自权威,也不是来自广大公众,只是一些人想当然写出来的。既然人们都说"黄葛树",学名也叫"黄葛树",为何要多此一举,生拉活扯地弄一个"桷"字来写成"黄桷某",就像一出弄巧成拙的滑稽戏。"黄桷"与现实完全不符,既非大众称谓,也不是其来源黄葛树的正式学名,是明显的错误。不论"黄桷"的来源如何,延续了多久,错的就是错的,就应该更正。 如今重庆是国际大都市了,至少表面上应该有与其相称的文化内涵,如果向全世界展示这些由无知懒惰的人张冠李戴胡诌出来的错别字名称,岂不是要令人笑掉大牙。习总书记说:"敢于直面问题、勇于修正错误,是我们党的显著特点和优势。"希望重庆努力发挥这个优势,迅速纠正错误,让黄葛树完全还原自己的"真名实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