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批判性思维指南学会提问


  彼得·德鲁克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要学会问正确的问题。而在现今信息泛滥,各种真真假假的信息填满我们视听的年代,如何甄别信息的真伪,保持自己的清醒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学会提问》是一本写于30多年前的经典,已经再版10次。书中提出的关于批判性思维的观点以及方法论,在现今中国,值得每个愿意思考的人一读再读。
  下面是书中的一些精彩论述:
  1.批判性思维的关键问题:论题和结论是什么,理由是什么,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证据的效力如何,有没有替代性原因,数据有没有欺骗性,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2.我们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让自己尽力理解那些和我们价值观背道而驰的人的分析推理方式。
  3.我们要不时锻炼自己,耐心倾听那些和我们意见相左的人的论证。
  4.只有理解了关键术语和词组的意思(无论直接的还是含蓄的意思),你才能对一个论证进行评价。
  5.事实上,很多文献,如美国宪法,都是有意要显得模棱两可,这样文献才能与时俱进,其中的关键词如"自由"、"携带武器"的不同含义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现实需求。
  6.一个词或短语越抽象,人们越有可能对其做出多重解读。
  7.分析推理结构时,要思考这样的问题:必须得有什么样的想法才能将理由和结论从逻辑上联系起来?
  8.价值观假设,是指一种想当然的砍伐,认为某种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中,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例如,有人认为公共安全比个人责任更重要。
  9.批判性阅读和聆听的主要目标就是判定结论的可接受程度或价值大小。
  10.一旦作者有下列行为之一,你就应该驳回其推理论证:对人不对事(人身攻击)、滑坡谬误、追求完美方案、用模棱两可的话隐瞒真相(偷换概念)、不恰当地诉诸公众意见、诉诸可疑权威、诉诸感情、稻草人、呈现虚假的两难选择、通过恶语中伤来解释(乱扣帽子)、通过光环效应让读者分神、转移话题、循环论证。
  11.养成对一个事实论断问这些问题的习惯:你的证明是什么?你怎么知道它是真的?证据在哪里?你为什么相信它?你确信它是真的吗?你能证明吗?
  12.尽管典型案例和某个结论表现出一致性,但不要让这种一致性欺骗了你。别忘了问自己一声:"这个例子有没有代表性?""有没有强有力的相反的例子?""这个例子被提及的方式有没有偏见存在?"
  13.你应该记住的是,专家也会常常犯错误。同样,他们内部也常常意见不统一。
  14.调查本身所包含的很多偏见,让它们变得更加可疑。其中两个最重要的偏见是措辞偏见和语境偏见,要小心查看问题的遣词用字!
  15.当我们把互联网资源添加到论证里的时候,调查资料来源的可信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16.在那些涉及人类特征或者活动的情况下,多个原因共同起作用比单一原因起作用发生得更加频繁,最好的因果解释常常结合多种原因。
  17.很多事件紧随在其他事件后发生,却并不是前面事件所引发的。如果我们错误地得出结论说第一件事引起第二件事,是因为它发生在前,我们就犯了事后归因谬误。
  18.不知来历的统计数据最常见的一个用处就是用大量的数字给别人加深印象或让别人肃然起敬,这些呈现出来的数字的精确性常常让人怀疑。
  19.实际上有3种不同的方法来测定平均值——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每种方法都会给出不同的数值。例如国家橄榄球联盟的球员2010年工资平均数是180万美元,而中位数却只有77万美元。
  20.你应该记住几乎任何一个你所遇到的信息都有一个目的。换句话说,这个信息的组织结构都是别人精心挑选和呈现的,目的就是希望它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你的思维方式。
  21.当一个规定性论证的理由是在表达实际存在的问题时,寻找这个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就是这个论证可能得出的结论。例如在"关闭酒吧与大学生酒精中毒"的论述中,一旦把问题变成"如何解决一部分大学生酒精中毒"的问题,更多的解决方案就涌现出来。
网站目录投稿: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