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池州市职教中心"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提出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着力点,以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为主线,注重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探索建立"工学一体"就业就学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工学一体 招生模式 人才培养 课 题:本文为池州市社科聯2016年创新课题(立项编号:201621)研究成果。 所谓"工学一体",是指政府引导推动、企校合作融合、招工招生同步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提出通过"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加快"调转促"行动计划为导向,积极推进"工学一体"就业就学试点工作,帮助劳动者提高文化素质,提升职业技能,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推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延展办学功能,拓宽就业途径;促进企业改善就业环境,储备人力资源,提质增效升级;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破解就业矛盾,为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一、"工学一体"招生模式 "工学一体"是学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主要有如下两种模式。 1.招工招生模式 招工即招生,工作即学习,这是从企业方面考虑的。职业学校通过自主招生方式将企业有培养意向、个人有学习意愿的一线青年工人招收为学生,开展以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实行非全日制教学,入学学生采用1:1的培养模式,即一半时间完成相应学历所要求的基础课程及企业的专业课程,一半时间完成岗位工作。采取弹性学制,将班级建在企业,学校送教上门,学生半工半读。试点企业和学校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和专业技术的需求,共同开发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共同进行人才评价。结合专业特点设置相应的学分,通过理论教学、完成生产任务等,获取相应的学分,完成学业。 2.招生招工模式 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职,这是从学校方面考虑的。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招生章程、人才培养方案,学校面向初、高中毕业生开展以提升职业能力、培养业务骨干为目标的职业教育,企业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将其录用为准员工。实行全日制教学,对入学学生采用2:1的培养模式,即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学校完成相应学历所要求的基础课程及企业的专业课程,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设置符合企业生产需要的专业课程,由校企双方互派教师完成教学计划。双方共同负责日常管理,在企业工作或实习期间,以企业管理为主;在学校学习期间,以学校管理为主。 从办学实践来看,池州市职教中心"工学一体"招生兼顾了上述两种模式。2015年,通过与开发区、江南产业集中区的合作,学校与6家企业签署了联合办学协议,采用招工即招生的方式,学员是企业在职在岗工人,共招生300人,高中起点一年制中专班设置了机电数控、汽车维修、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电工电子4个专业。2016年,采用招生即招工的方式,学校与两家大型企业联合开办了机械模具、汽车钣金订单班,招生80人,为三年制中专班,前两年在学校学习、实训,最后一年直接到企业实习并留在企业工作。 二、政府、学校、企业在"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角色定位 政府搭建企业和学校对接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政策优势,通过竞争性办法,遴选一批有意参加的职业院校和企业,组织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对接,对招生、教学、考核等过程进行监督,对毕业生进行审核,协调校企双方矛盾,按政策兑现"工学一体"双方奖励资金。池州市职教中心通过自主招生,将企业职工招收为学生,实行非全日制教学。采取弹性学制,将班级建在企业,学校送教上门,学生半工半读,校企双方共同编制培养计划、课程内容、学习标准,充分发挥企业用人机制和学校育人机制的耦合作用,达到生产教学一体化、定向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学校还通过招生即招工模式,与企业签订就业"订单班",共同设置专业,制订教学计划,确定开设课程和教学方式。校企双方建立专业教师数据库,在企业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技能人才及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工学一体"就业就学工作提供有力的师资支撑。 三、"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与形式 池州市职教中心采用招工即招生模式,与市内6家企业联合办学;采用招生即招工的模式,与两家企业建立"订单班"协作办学。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了招生、联合培养、联合育人的规章制度,构建了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育人长效机制。在实施"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校企做到"五个共同",即共同遴选生源,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共同实施教学过程,共同进行学生评价。 1.共同遴选生源 校企双方对企业员工进行摸底,实行为期一个月的政策宣传,制订企业激励措施和教学管理制度,经过学员自主报名、车间班组推荐后,校企双方共同遴选学员,以企业为单位组建了8个班级,校企各配置1名专任班主任,分别负责对学员工作、生活及学习的管理,培养周期为一年。 2.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与合作的8家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既考虑各专业的共性,又兼顾各自企业的个性。通过反复研讨论证,明确了"工学一体"班人才培养规格,明确了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学生必须具备的社会能力和工作能力。学校按照企业需求实施教学,企业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提供适当的耗材费用,并承担学生2个月的顶岗实习教学任务。 3.共同制定课程体系 学校在对合作企业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参考优秀中职学校"工学一体"班课程体系,结合企业要求和专业自身特点,初步制定了"工学一体"班课程体系,对原有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会同教务科、实训科、企业代表召开专题会议研讨。课程体系交由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通过后,确定课程标准。 4.共同实施教学过程 企业全方位参与"工学一体"人才培养的全过程,8家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不同教学模块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灵活安排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既能学习到必要的基础知识,又能熟练掌握岗位技能,真正把学与做、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5.共同进行学生评价 "工学一体"班教学评价采取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与企业技师共同对学生加工的产品进行评价。注重过程考核,考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掌握、工作态度、行为能力和努力程度。评价力争体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与教学改革相适应,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四、"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经验 1.实现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学校与合作企业签订了《"工学一体"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协议书》,明确了校企双方的职责、分工,以及联合招生、分段育人、多方評价的双主体育人过程和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践实习基地建设,试点专业与合作企业开展工学结合培养实践。 2.完善了人才培养制度 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学校、企业、学员三方的责、权、利;明确了培养目标、学习时限、学习时间及地点、课程安排、授课形式、毕业标准及方式、工作津贴、师资保障、违约责任等内容。 3.建立了专兼职师资队伍 通过加强对教师使用设备培训和课程改革培训,请6家企业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对专业教师进行模块化培训,安排教师下企业实践等一系列措施,建立了一支数量充足、技能过硬、有敬业精神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五、思考与建议 1.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有待建立 通过"工学一体"模式试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校企对接,培养满足企业持续发展的实用型技能人才;而企业会考虑企业利益及当前岗位需要,只关注短期人才培养需求。学校和企业尚未形成一致的人才培养目标。如果没有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企业就难以全面、深入地参与培养过程,校企合作长期目标就难以实现。 2.期盼政府出台更多激励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机制 校企合作大多是学校主动联系企业,处于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状态,双方欠缺实质性的共同利益诉求,因而缺乏真正的合作办学行为,即使在文本上罗列了数条合作项目,也难以切实履行。因此,政府应出台更多激励企业全面与学校合作的政策,推进校企深度融合。 3.校企合作的内涵和深度需要拓展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大多局限在学生顶岗实习,浅层次地研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环节,为更好地培养企业适用的技能人才,有必要进一步拓展"工学一体"、校企合作的内涵和深度,促进学校了解对企业具体岗位,准确把握岗位知识需求、技能需求和素质需求,帮助企业技术人员更好地了解学校、了解学生,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