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干燥综合征干燥综合征


  干燥综合征
  [病案]窦某,女,41岁。1984年7月24日就诊。1983年秋分季节开始两目干涩少泪,口干,进食困难,大便干结,周身关节酸痛,每月周期性发热,体温高达39.7℃,神疲乏力,面浮无华,自2月份起至今已五个月终日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小便黄赤,舌干无苔,脉细数无力。检查:血红蛋白63克/L(6.3克%),血沉133毫米/小时,补体CS42单位/毫升,抗核抗体阳性,尿蛋白(廿),西蒙试验:右眼12毫米,左眼4毫米,泪膜破碎时间:右眼8秒,左眼4秒。心电图:T波轻度改变。诊断为干燥综合征。
  [治则]补中益气,养阴生津。
  [方药]西洋参6克,党参15克,黄芪30克,陈皮10克,青皮10克,白术12克,柴胡6克,升麻6克,当归12克,南沙参20克,北沙参20克,天冬12克,麦冬12克,生地15克,砂仁6克,甘草6克。服药三周,眼已不干,口中有津,如此治疗约二个月,患者步履自如,饮食如常,体重增加10公斤,各项化验指标均正常,病愈。以后随访均正常。(见《北京中医杂志》1936年第2期)
  [评析]干燥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特征是目干、口干,进食困难为主,伴有关节疼痛等。患者病已日久,脾虚气弱,脾虚清阳不升,水精难布,故应健脾益气,养阴生津。方选补中益气汤合益胃汤加减,脾气健则清阳上升,水精四布,运化正常,脾气健旺,阴津则生,脾开窍于口,由于脾健津生,故目干、口干、纳差、便结、发热等症均被治愈。(李祥云)
  口、眼干燥和关节炎综合征
  [病案]邵某,女,49岁。1978年6月6日初诊。患者自1975年8月起,持续低热(38℃左右),关节及肌肉酸痛,头晕疲乏,烦躁失眠,口干燥异常,进食及夜间需多次饮水,眼干涩而痒,阅读困难。肝脏肿大,肋下1.5厘米,无颊红斑,大肌肉群无触痛,无硬皮症征象,无关节红肿及畸形,淋巴结不大,腮腺区无肿大,唾液呈粘丝状,舌背前1/3有裂纹,舌乳头萎缩(中央区明显),检查时能与口镜粘连,按压左右腮腺见微量唾液。泪量0.3毫升/5分钟。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20×109/L(20000/立方毫米),血沉96毫米/小时,类风湿因子强阳性,谷丙转氨酶正常范围,锌浊度30单位,蛋白电泳:球蛋白33%,白蛋白/球蛋白=3.3/3.9,免疫球蛋白测定:IgG3600毫克%,IgA380毫克%,Igm210毫克%,狼疮细胞(3次)未找到。曾先后考虑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性狼疮、自体免疫性疾病等。最后经上海某医院确诊为口一眼干燥和关节炎综合征。先后用过多种中西药物治疗无效,长期以来需用毛果芸香碱控制症状(每日18毫克),但仍不理想。中医辨证:口舌干燥,口糜口臭,食物难咽,胸膺梗痛,筋节拘疼,目腈干涩,声音嘶哑,时有低热(38℃左右)。午后尤甚,焦躁失眠,五心烦灼,舌质干红碎裂无苔,舌面津液全无,舌体与上颚及牙齿粘着,脉细数无力。
  [治则]养胃津益脾气。
  [方药]鲜石斛30克,淮小麦30克,生山药15克,生白芍9克,生扁豆9克,南沙参9克,生谷麦芽9克,金橘饼9克,佛手柑4.5克,蔻仁2克,通草1克,鲜荷叶半圈。7剂后,口舌干燥、口臭目涩大减,进食及夜间均不需饮水,停服毛果芸香碱。效不更方,再以上方进退连服30余剂,症状悉除。查体:面色红润,目睛清亮,舌面有津,精神充沛,肝肋下0.5厘米。复查白细胞总数4.45×109/L(4450/立方毫米),血沉21毫米/小时,类风湿因子转阴性(2次),谷丙转氨酶正常范围,锌浊度10单位,蛋白电泳:r球蛋白16%,白蛋白/球蛋白=3.8/3.7,免疫球蛋白测定:IgG1790毫克%,IgA175毫克%,IgM210毫克%,均基本正常。仍服中药原方巩固。随访三个月,情况稳定,达到近期临床治愈。(见《新医药学杂志》1979年第4期)
  [评析]本病例病程已三年,经多种药物治疗效果不显,用中医辨证施治获满意近期疗效,不但症状明显改善,免疫指标也均从长期异常转为正常。口一眼干燥和关节炎综合征的特点是"燥",综观临床表现,辨证为胃津枯涸,脾不散精,故用石斛清胃汤加减,方中石斛、沙参、白芍以生胃津,山药、小麦、扁豆、谷芽、麦芽等谷实之品以养脾气,酌加佛手、橘饼、蔻仁以理失调之中气,少佐通草、荷叶以清通疏浊而宣久滞之胃气。重点抓住养胃以生津,益脾以调气。脾恶湿,务需防止养阴生津药之滋腻以碍脾运,胃畏燥,应该避免温燥之药而耗液。方中药物淡而轻清。不用麦冬、生地免粘滞之虑;不用党参、黄芪益气防温燥之忧,理气不用陈皮、木香,而以橘饼、佛手;升散不用升麻、柴胡而以轻芬之通草、荷叶。这类病人反应相当敏感,选药酌量必须细致严谨。(马荫笃)
  冬令口干
  [病案]季某,男,43岁。1974年秋就诊。患者十多年来反复发病,头晕腰重,胸腹胀满,睡眠不佳,虽然能食,但消化困难,大便不爽,口燥咽干。特别冬令之后,发病较多,感冒频作,有时卧病经日,甚或住院求治,年复一年,有增无减。1971年在某医院确诊为神经官能症,功能性低血压。多年来每到冬天必然求医,所服药物,大都是健胃补肾。如金匮肾气丸之类,这类药物久服或用量过重,就感上火、头痛、头晕、咽喉疼痛,不得已又改用清热泻火。如此又引起消化不良,胸腹胀满,倦怠少力。来诊时又增加了上齿龈出血,上午较甚,诊断为过敏性齿龈出血。初诊时勉为处方,终未获效。延至阴历十一月,气候渐寒,又感冒频作,头晕腰疼,咽喉干燥,胸闷气短,食后易饥,脉数大,舌红苔少。细询以往发病准确时间,均是冬至后就开始,而至夏至以后好转。
  [治则]壮水生津,滋养胃阴。
  [方药]天花粉12克,沙参9克,麦冬9克,玉竹9克,桑叶9克,白扁豆9克,甘草4.5克,生地12克,玄参9克,女贞子9克,连服5剂后,胃纳消化明显好转,但胸闷、少气、太息迟迟难愈,右脉数大,乃知胃阴久虚,损及中气,原方加黄芪60克,升麻3克,柴胡3克为引。连服两月余,竟将多年来逢冬至时所发之病及齿龈出血彻底治愈,血压也逐渐复升。随访至今未发。(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年第3期)
  [评析]中医辨证施治,每因人因地因时而异,此例患者辨证关键,除所见症状外,着重循"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的发病规律,作为审因、辨证、选方之依据。阳虚之病,虽烈日炎暑,重用桂枝、附子、干姜等不仅不热,反将以往之虚热退去。阴虚之病,虽隆冬严寒,大剂麦冬、生地、玄参之品,反使胃气好转,精神爽健。关于"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对人体与病理变化的影响,从很多患者中观察,并非稀有,只是失于注意。此类病症,多是长久痼疾,且循节气而发生变化。因肾为先天之本,为人身之元阴元阳,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每遇冬至夏至,阴阳主气递交之时,故而容易发病。《内经》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春夏之湿热,反而养阳,秋冬之寒凉,反而养阴,这一理论,在临床上确有一定实用价值。(黄宣能)
网站目录投稿:芷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