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称一年一度的年节为"盍什节"。每年盍什节的日期以村为单位自己确定,大体时间在农历正月。过年节一般是三天。年节期内,傈僳族习俗要春袖米把和糯米把,并酿制香醇的水酒。把香樟叶和杜鹃花叶装在一只竹篮里,挂在自己的家门口,屋里要撒青松叶。这天,各家的男人破例在家做饭,晚上全家人要祭祖,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和粮食丰收。 由于地区不同,各寨过年节的活动也不同。如,有的地方过年节时,首先给耕牛喂食盐,表示尊敬耕牛,慰劳它的辛勤;有的要在家门口栽种松树一株,其代表山神,以酒、肉祭奠它有的则要把年饭在人们吃喝之前,先舀小勺喂给小狗,他们认为是狗历尽千辛万苦飞到天宫要来了世上的五谷,应该先敬狗。 年节中,怒江峡谷的傈僳族人民保持着"春浴"的传统风俗。在怒江两岸凡有温泉的地方,皆是人们欢聚沐浴的场所。 前往"春浴"的傈僳族,都要带着几天的年节食品和竹棚,在温泉边住上三五天,每天沐浴。他们认为这样才能消除疾病,增强体格,才有充沛的精力投人来年的生产劳动。届时,还在温泉边举行"汤泉赛诗会",在日夜不熄的髯火边,人们一面精心赛诗,一面品尝各自带来的美酒佳肴,为新春佳节增添浓浓的欢乐气氛。 傈僳族过年节,射弩比赛是节日中的主要活动。青年男女身着节日盛装,聚集到村寨的打靶场,举行对歌、跳舞等文娱活动,同时也是青年男女互吐爱情,定亲结友的好时机。青年男女多以优美的舞姿和悠扬的歌声来表达彼此的爱慕之情。并互送自己喜爱的礼品来定终身。男青年们常常以高超的射弩技艺来赢得姑娘们的爱慕。 盍什节,有的地方叫"壳什",汉语称"过新年"、"新年传统歌舞节"或"拉歌节",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傈僳族有自己的历法,他们把一年分为花开月(三月)、鸟叫月(四月)、烧火山月(五月)、饥俄月(六月)、采集月(七、八月)、收获月(九、十月)、酒醉月(十一月)、狩猎月(十二月)、过年月(一月)、盖房月(二月)等十个月。由于各地习惯不同,过年时间也不一。怒江傈僳族大约在农历十二月初五到第二年正月初十过盍什节,节期的长短各地甚至各个村寨都不同,有的十天,有的十五天,但一般都在"过年月"里过盍什节。 盍什节活动因地区而异。一般在节日期间,都要春袖米把和糯米把,酿制香醉的水酒。为析求来年风调雨顺和粮食丰收,每一家都要将第一臼春出的釉米把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 碧江傈僳族过节前,每家都要准备过节用的柴和粮食,并杀猪煮酒,清扫房间。除夕前一天,要蒸天雄米饼,这是给死去的近亲上供用的,也是过节时家人吃的糕点。这种糕饼除去婚丧事外,一年只做一次。这一天还要采摘松树枝,松枝数目要与全家男人人数相同,他们认为松枝四季常青,能去疾病。 过年的前一天要扎彩门、围活动场地,还要在场地中央竖立高耸的旗杆,挂上红下白的两色旗,旗上有弓弩和箭的标志。 除夕晚上人们都要回家,禁止到别人家去,即使是分了家的父子、兄弟也不能来往,直到初三以后才解除此限制,据说这样做是为了祛病,除夕全家守夜不睡。 初一拂晓,各家由年长的男子主持祭祀。祭时先祀狗,祭品是饭一碗、肉一块、天雄米饼两块。先祀狗,据说是因为地上的种籽最初是狗从天上带来的。然后祭门、房梁和三脚架。最后祭死去的祖父母、父母、兄弟及未嫁而死的姐妹。 这一天,人们换上新装,列队进入庆祝会场。每队有三人任领队:一人双手举着有弩弓和箭标志的红白两色旗,一人肩扛弩弓,包头上斜插一支箭,还有一人是妇女。当队伍将进入彩门时,早就候立在路旁的姑娘们,伴着鞭炮声和芦笙乐曲跳起欢迎舞。随后无数支铜炮枪响三次,庆祝活动开始。人们向红白两色旗祭过酒后,手挽手跳起舞来。 过去,初三要举行山神祭。每家出三根柴,一块天雄米饼,少量的酒、肉和饭。祭时点燃柴火,祈求增产丰收。青年们举行射天雄米饼的竞赛游戏,于天雄米饼上置肉作为鹄的,以弩弓射中者,可以得饼。 初七这一天女子不背水、不做饭,因为有女子死后轮回七次的宗教说法;初九这一天男子不能背水做饭,这与男子死后轮回九次的宗教说法有关。逢初一、二、三、五、七、九、十三,每家必须吃干饭,认为这样人可以无病,天也不早。现在这些习俗已逐渐改变。 沪水县傈僳族过节时,初一至初五全家不得外出。初尸全家围坐火塘边,用酒、肉、饭各三碗祭祖,这一天杀的猪、鸡不能给外人吃,第二天再杀一口猪用以款待客人。初五射箭,把一包谷把把和一块肉摆在房前,以弩弓射击,射中肉被认为打猎会丰收,射中耙把则认为粮食会增产,射箭后家人才能外出。有的地区过节时要首先给耕牛喂盐,以表示稿劳耕牛一年的劳绩。 过年期间,妇女上穿右社短衣,下着长裙,头上饰以红白色料珠,胸前有彩色料珠串成的项圈;男子着短衫,裤长及膝,有的以青布包头,左腰佩砍刀,右腰挂箭袋。人们聚集在一起谈笑,举行射弩比赛、跳舞等节日活动。 傈僳族人民能歌善舞,他们创作的民歌内容丰富,曲调激昂,十分动听。演唱时,往往配以琵琶、四弦、口弦等。舞蹈动作多矫健有力,节奏性强。无伴奏的舞蹈,腿的动作较多,臂的动作较少,两人一对互碰脚跟,以脚跟的撞击来掌握节奏。傈僳人喜欢对歌,歌手们对歌可以连续数日不断。 沪水、碧水、云龙一带的傈僳族还有"春浴"的风尚,传说正月初一和十五,山神大仙在温泉沐浴洁身,傈僳人怀着物灵崇拜的虔诚,传下了此习。凡怒江两岸有温泉的地方,都是人们欢聚沐浴的场所。前往"春浴"的人们要带年食、行李,在离温泉不远的地方搭起竹棚,或找岩洞歇宿。一般在温泉住三至五天,有的人每天洗浴五、六次,他们认为这样能消除疾病,增强免疫力。在六库附近的温泉地区,一百多年前就形成了群众性的"汤泉赛歌会"活动。"赛歌会"以"汤泉恋歌"为主题。这是一部世传的抒情长诗。诗中的主人翁是一对男女青年,长诗叙述他俩三年在温泉边三度相会的恋爱故事。赛歌时,男女双方分立,围成圆圈,女的手拉着手,男的手搭着肩,两足按节奏移动并不断地交换位置。 此外,"赛歌会"上还有许多歌词是即兴而作,优美动人的歌声此起彼伏。人们一边赛歌,一边品尝各自带来的美酒佳肴。夜晚,在舞火旁继续对歌。"汤泉赛歌会"要进行十多天。 赛歌会也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时机。他们以歌声来表达爱慕之情。 按照传统习惯,节日里青年男女在郊外相逢,不论相识与否,均可邀请对唱,一般不会被拒绝。 射弩比赛,是盍什节的一项重要_活动,常在聚会歌舞时举行。青壮年男子常常拿出自己心爱的弩弓,于百步之外置一靶子,比试本领。弩用野桑或其他硬木,弩线用牛筋制成。青年男子用的弩须用很大力气才能上弦,故称强弩。 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在树尖中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