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


  秋叶出了一本《秋叶: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分享了三个话题。
  第一, 秋叶平时都看什么书
  第二, 秋叶是怎样读书的
  第三, 好书那么多,秋叶是怎么选书的
  平时看什么书?
  老师如是说,一个人看书是分阶段的,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阅读:
  小时候看的是什么书,造成什么影响;高中阶段看的是什么书,有什么影响;然后是大学、工作又是看些什么书,又是怎样看书的。简单地想知道别人看什么书、然后效仿是存在问题的,好比有人在某段时间喜欢读哲学,但其实有人一辈子也不读哲学也没有什么问题。
  那么秋叶老师从小到现在读的是什么书呢?
  小时候他喜欢读《各国概况》、《毛泽东选集》。
  这两套书读下来后也让他在中学的历史和地理方面的成绩优异。当然他当时也经常读一些政治和经济类的书,他感叹:"一个经常看《毛泽东思想》的人和看《故事会》类的人肯定是不一样的。"
  初高中时代读的又是什么书呢?
  他回忆当时阅读主要是来自于课本、教材教辅、作文等。还有一些杂志对他影响较大,如《少年文艺》、《儿童文学》、《童话大王》、《童话报》,还有他每次必读他爸爸单位订阅的《参考消息》。
  大学时代读的得杂
  他当时看的多是小说,系统地看武侠小说(古龙、金庸… )。言情小说,当时借书还书的方式也训练了他阅读速度。在小说方面,国外作家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巴尔扎克,秋叶在小说《幻灭》感悟到的是人类在很多地方只是在不断地重复着自己的进化过程(同样的事情);
  国内作家对他影响最大的是高阳,其中他喜欢的有《慈禧全传》《胡雪岩》(平步青云、红顶商人、灯火楼台),秋叶认为老派的作家的写作都有自己的积累(文化历史的积累、人情练达的积累…),《胡雪岩》对他在待人接物处事造成了很大影响,对人生观世界观是很大的影响,"做事情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希望给别人好处也自己有所回报,这样长长久久。"秋叶如是说。
  秋叶笑说当年阅读量大了,就不再纯洁了,床头读本还有一套《肉蒲团》是当时他的启蒙小说,这小说写得非常的深刻,让他不得不佩服这才子。
  他也说过当时有读哲学和诗歌方面的书,可惜看不懂,也试过硬着头皮去看,但没造成什么影响,也就忘了。
  这阶段,对他影响大的是小说,小说让他了解了社会、了解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是用什么方式去跟人打交道、沟通的。这让他觉得非常有价值。
  毕业上班后看的书
  秋叶笑说大学教育和工作的问题。最终毕业出来、上班还是得从头自学,单位最多也就提供"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为了解决在业务中遇到的困惑就买了好多实用类的书,比如沟通、怎样演讲、团队协调、管理等等,两年内他看了上百本此类的书,也有是选着看,慢慢摘抄记模仿。
  然后职场变换到学校,他潜心读书一年多,做学问,将同个方向的书都买回来重复地看并做好笔记,上网搜索着相关的论文、下载下来边看边读边做笔记,这样系统地梳理一遍又遍。
  他说:"这样做的最大的好处是,通过这样系统的阅读建立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这框架可以帮我们举一反三去分析其他问题,框架建立是比较麻烦的,我之前的积累也只是勉强帮我建立了一个分析问题的框架,然后我带着这个框架去工作和帮企业做项目。
  到了2005年中,当时一个副总带我们闭关在开会思考问题,才恍然大悟,突然明白了之前读的那么多书的意义,当然这个明白只是基于当时的阶段,明白为什么要做工作计划、会议记录、开项目例会等问题,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然后写成了一本书《超越对手—大项目售前售后的30种实战技巧》。"
  现在读书——又变了
  他说:"自己理工男读书狭隘,关于文学科技自然历艺术相关的读得太少,所以有意识地读读文学史、科技、历史、经济、"轻语学"。随着兴趣看书,找些有趣的人及他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有趣的故事,他们中卓越的人也写了非常优秀的书,喜欢看这样有才华的人写的书。好比卢梭、孟德思鸠等等。
  但大部分的人对他们的了解只是停留在他们一两句话或者是一篇文章的转载,少有人有耐心看他们的原文,最近几年我在这方面有针对性地花了一些时间去看,因为阅读有一个姿势,当你阅读越来越难,越多地看有思想深刻的人写的书就很难去看把问题讲得很浅的人写的书,尽管当时看得过瘾,还有我推荐王阳明,他提出一套哲学系统"心学",但目前还耐不住性子把他的书看完。"
  读书的时候不要去简单问别人看什么书,不同阶段看的书是不一样的,好坏都是相对的,要想一下自己成长的这个阶段需要的是哪一类图书。《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比较强调你要结合现在的阶段选择适合的书,有工具类的、实用类的、消遣类的,你应该组合起来,让自己阅读更平衡。
  秋叶都是怎样读书的?一年一两百本都是怎么读的?
  秋大提出他的五个观点:
  观点一,要养成坚持看书的习惯。出差随身带几本书,只有书在身边、随时有书可以看才有机会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没有习惯来勉强自己看一两本好书是痛苦的,或者先从自己有兴趣的书养成看书的习惯。
  观点二,不同的书有不同的看法。如看小说,有时看的是乐子,不一样要收获什么。有些杂志里面的文章写得好,有些只是鸡汤,如果有道理的就多看看,如果是鸡汤也看看,至少也可以了解到别人是怎么写鸡汤文章,这对做网络营销也是有帮助的。
  还有一些书买回来也只是为了了解一下,如最近热门的书《从0到1》,这样当大家聊到这本书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也能简单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不同的书有不同的方法,如你看的是高数和哲学等,那得慢慢地看。
  观点三,不要把看书定义为必须看完一本书。秋叶说:"我对看书的定义是这本书我想看,哪怕只看了两三页,但这两三页我收获到了,我一样把它定义为看完。
  好的书我只看一章一节,因为这章节对我有用,书买回来我会简单地番一下目录,看一下作者,作出基本判断,如果没有看到有阅读欲望的章节我可能不会看这本书了。
  如果一本书有那么一页纸或者一段话对你有启发的,我就觉得超值,五十块就学到一个观点,其实已经非常超值。我对书的要求不高,只需要里面有让我收获的东西。
  很多书都只认真看其中的几页或者几个章节,其他章节快速浏览,看看有没有新的东西,没有就快速地过,比如我看网络营销或者PPT和项目管理,这些是比较善长的,基本只看原来不知道的,原来知道的肯定也会出现,这章节就直接跳过,这样阅读速度也快很多,通过阅读这样的书也对是自己的知识体系重新做了一次复习。"
  观点四,看书一定要总结。否则你跟没有看差不了多少。古人云:"不动笔墨不看书。"
  摘录是最基础的总结,理解这个人思考问题的框架,当然你要评估他的合理性,有没有你赞同的观点,有没有觉得他的推导是有问题的,或者他的结论只在有限的条件下才能成立。这样才能进行和作者对话的层面。
  秋叶说:"总结后应该想办法做一个分享,如果在脑袋里想了很多,没有把它写下来,没有把它分享出来,你的总结还是要打折扣的,所以古人讲得好,不动笔墨不看书。
  没有学会认真总结和思考,看100本书也没有用,除非你真正学会怎样和作者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当然这是要付出代价的,但这个代价后会感到非常愉快。当你阅读一个作品时,你能想像得到他在几百年前怎么样去思考品味一个问题,这个体验非常愉快,就像你超越时空和无数优秀的人进行对话。"
  观点五,关于我读书的观点。有很多书都是关于技能类的,如《跟秋叶一起学PPT》,这样的书学到了知识一定要找机会去用(完全实战或者思维体操)。
  实战就是照书所说去做一遍;比如有些类似是管理或者和别人沟通、演讲的,不一定马上有机会来实现,这时运用"思想体操",你可以在大脑假想,遇到一个什么场景,可能别人会问什么问题,按书上的方法应该怎么去对待。
  我比较喜欢在大脑去想这样的一些东西,就像一个导演一样去假想遇到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我会怎么去交流,别人是怎么回应。这样在大脑一遍遍模拟,这样当你遇到同样场合时你会有准备一点。"
  应该怎么去选书?应该自己去选书!
  依赖别人去选书,实际上是放弃了训练自己寻找好书的能力,这恰恰是我们在大学要学会的一种重要能力——在海量的信息中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素材。 叫别人给自己选书其实是牺牲了自己培养自己探索能力、分析能力、整合能力、判断能力等等成长的机会,尤其刚上班的同学完全有这样的时间去从事这样的事情。
  现在有很多关于读书网站和群组,会有很多机会了解到一些人对不同书的判断和评价,有正面也有反面,包括书的目录也有免费试读的章节,这样选择书的成本也低了,当然现在书多了也有增加筛选成本。如果自己能完成这个工作,也是职场一种非常重要的的能力——情报检索整合分析能力。
  秋叶说:"自己最了解自己,有些书不适合我现在看,但并不一定不适合别人看。要别人帮你选书得有两个前提,你要有一定阅读的面和量,这时有自己阅读的鉴赏力和品味,这样你会认识到和你同好的书友,互相之间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阅读倾向性爱好都比较了解的情况下,这样互相推荐书是件愉快的事。推荐好书给自己熟悉的人,而他也喜欢的感觉是很好的。
  像战隼和我,我们在做一件事,看一本书,如果发现有可取之处,我们会通过公众号来聊一聊这本书,谈谈我们的收获。反过来你们也能通过文章判断我们对这本书的看法和所获。这样判断一本书是否适合你,对于这样的有阅读能力的阅读者,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微信文章分享来判断这本书是否适合你,当然一本好书也并不是对每一个人都是合适的。"
网站目录投稿:安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