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年前的一个特效秘方不仅止痒还能止痛


  古往今来,很多医学家在创立方剂的时候,往往没有想到,几十年后、几百年后乃至几千年之后,会被后世医家改编成更具威力的奇效良方。可以说,很多医学家都被这样无心插柳过,比如汉代医学家张仲景创立的八味肾气丸,没想到800多年后,钱乙将它的方子去掉两味药,改成了比八味肾气丸还要出名的六味地黄丸。又比如四物汤,唐代医僧蔺道人创立该方的时候,是用来治疗外伤瘀血的疼痛之证的,谁知道宋代的《局方》稍微改一改,就成了"中医妇科第一方",完全改变了原有的样子。
  无独有偶,比如两百年前的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发明通经逐瘀汤的时候,原本是用来治疗"痘疮逆证"的,临床以"痘形攒簇,蒙头覆釜,周身细碎成片,或夹疹夹斑,浮衣水泡,其色或紫、或暗、或黑,其症或干呕、烦躁,昼夜不眠"为典型特征,但是谁知道,两百年后,后世医家却用它来治疗皮肤瘙痒得厉害的瘾疹,以及头痛和腹痛等。把一个原本治疗"瘟毒痘疹"的方子,改成了一个可以既能止痒、又能止痛的奇效良方。
  那么,这个通经逐瘀汤这么奇妙,究竟是由哪些中药组成的呢?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下,据《医林改错》的"论七八天痘疮作痒"章节记载,全方由"桃仁八钱(研),红花四钱,赤芍三钱,山甲四钱(炒),皂刺六钱,连翘三钱(去心),地龙三钱(去心),柴胡一钱,麝香三厘(绢包)"九味药组成。如果大便干燥,则加大黄二钱;如果痘疮五六日后,出现清浆、白浆,去掉麝香,加上黄芪五钱,将山甲、皂刺的剂量减半;痘疮七八日后,桃仁、红花的剂量也减半,黄芪可以用到八钱。并且,这个剂量只是针对四五岁孩子而言,如果孩子只要一两岁,剂量都减半,如果有八九岁,分量可以再加一半。
  这个方子的配伍奥秘究竟是怎样的呢?全方以麝香为君药,主要起到走窜通窍、引诸药透达十二经的作用;以桃仁、红花、赤芍药、穿山甲、地龙为臣药,主要起到活血通络、逐瘀散结的作用;以柴胡、连翘为佐药,主要起到清热解毒、解郁散邪的作用;以皂角刺为使药,主要起到托毒排脓的作用。这么九味药配合在一起,既不大寒大热,又不大攻大下,正好符合王清任提出的治疗瘟毒痘疹的"解其毒、活其血"的学术思想。
  而现代医家常用这个方子来止痒或者止痛,比如治疗瘾疹,夜间奇痒难以入睡,疹色暗红成片,可以在本方的基础上加上炒荆芥、凌霄花、鬼箭羽、白蒺藜。治疗腹痛,可以在本方的基础上加上乳香、没药、当归、延胡索、大黄等中药;治疗头痛,可以在本方的基础上加上川芎、当归、乳香、没药、延胡索、川楝子、白蒺藜等中药。由此可见,通经逐瘀汤的临床运用却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甚至还可以以此去探索该方的化裁方在各种痒证、各种痛证方面去发挥作用。
  王清任创立本方的初衷是基于古代医家对于痘疹的治疗一贯采用"大寒大热、大攻大下"的治法而设,王氏创立此方"立救逆痘于反掌之间",开创了清热解毒、活血通经的治疗痘疮的先河。但从药物的组成与配伍来说,通经逐瘀汤具有疏通经隧、活血逐瘀、畅通肌表等作用,其实远远超越了王清任当时的创方主证,所以,对于这个方子的更多拓展空间还有待开发,比如对于腰、膝骨关节增生性炎症,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也可以加减化裁运用来进行治疗。当然,对于该方的临床运用开发,需要记住一点,那就是"瘀毒相搏,结于皮肤、血管、官窍",只要符合这个特点,就可以加减化裁运用。
  【本文由"金兰中医学社"新媒体独家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金兰,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网站目录投稿: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