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以"道心"容纳世界,故能成就其大。 01: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江海之所以成为百谷之王,就是因为它处在万千河流之下,所以能成百谷王。 所以人如大海一样,不惧万千河流,不管是山上流淌的高洁清水,还是平地流淌的污秽小河,大海都能容纳其中,于是便成就了自己的伟大。 这就是水的格局,居于万千河流之下,这也是"道"的力量,不以自己的心思去区别万物的善与恶,好与坏,全都能容纳于此,这更是道的境界。 对于人生来说也是如此,一个人若能容纳世间万物不同的形态与个性,内心便有道的境界。 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而反观世俗个人,个人面对着世俗不同的个性,便有了"区别心"。"区别心"的存在,让自己不能更好的去容纳万物,这对于自己的人生来说,就是最大的阻碍。 我们总是轻易判断世间的善恶好坏,盲目敬畏好的,又过分的排斥坏的,但是殊不知,好和坏只是自己主观情感的判断,抛开自己的主观情感,这一切都应该纳入自己胸怀之中。 有些人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人和事,就抱着得理不饶人的态度,只会让事情过度扩大。 《增广贤文》中说:好讼之子,多致终凶。 一个人生的祸患根源,就是起源于自己的戾气,太过于愤世嫉俗,难以容纳万物,便会引起祸患。 一个人想要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要有容得小人,敬得君子的度量,这就叫分寸。 古人云: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人总会因为自己主观情感的认识和偏差,对于心爱的人过分偏爱,对于厌恶的人过分轻贱,对于敬畏的人过分敬畏,对于同情的人过分同情,这都是人性存在的疏漏与弱点。 02:
所谓的气度并不是只尊敬君子,而且也要有容纳小人,小人固然可恨,但是一味的排斥并不是最好的良策。 懂得容纳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做一个有气度的人,对于自己不太喜欢的事情,也不会过度的憎恶。 正所谓"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对待心术不正的小人,要做到对他们严厉苛刻并不难,难的是不去憎恨他们,对待品德高尚的君子要做到对他们恭敬也不难,难的是适当的理解。 人性之中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对于自己喜欢的君子过善,对于自己讨厌的小人过度排斥,都是违背道心的举止。 人生有容乃大,有容纳的胸怀,才能扩展自己的人生,如果对于任何事情,都以自己的主观心思去判断善恶,并且过度排斥恶,这也是一种狭隘。 有一天齐景公狩猎回来,指着前来接见的臣子梁丘据就对晏婴说:"这个梁丘据和我相处的很好。" 晏婴却不以为然说:"你和他只不过相同,哪里谈得上和谐。" 齐景公问:"和与同有什么区别?" 齐景公说:"和,如羹焉。" 晏婴认为这就像厨师煮肉汤一样,把各种原料和做糖浆放在一起,用火熬煮,过则泄之,不及则济之,才能烹调出美味的佳肴,而人生应当以五声六律为标准,抑扬顿挫同存,才能奏出好听的乐曲。 遇到与自己有区别的人,也能和睦相处,但不盲目苟同,心有敬重,却没有同流合污。人生的多彩也就是在于自己能够容纳不同的声音,不同的个性。 就如同晏婴所说,人喜欢和自己大概相同的人相处,除了两人的默契之外,更多的或许只是同流合污,两人大致相同。如果不愿意接受其他的声音,那么你的人生也失去了更多的精彩。 以平常心容纳万物,容纳不同的人,用平等的待人态度,无论是君子亦或者小人都能够相同,也是一种胸怀坦荡,虚怀若谷,这便是一种境界。 文|国学书舍 看了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么不一样的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