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是制造出来,而不是检验出来的",这句口号大家喊了几十年;每个人也都明白"预防才能有效控制品质,检验只是亡羊补牢"。生产制造的精细化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产品质量的高低,而检验只是作为一种检查产品质量的手段,并不能决定产品本身的质量高低。通过十几年的生产与学习,笔者认为,要做好品质管理,关键是要把握好人、机、料、法、环、测、信这7大因素。 人 人的因素,波动最大,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起决定性的作用。如何通过人来提升产品质量? 一是培训机台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使之达到生产要求。企业可以通过一些鼓励措施来激励机台操作人员,如印刷技术等级证书、印刷职称等。深圳九星印刷集团就是通过此种方式来提升操作人员的技能,并保障产品的稳定质量,在生产实际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是培养遵守流程制度且值得信赖的人。笔者在从业生涯中,曾接触日本和多田印刷的很多高层人士。和多田是日本著名的印刷生产供应商,为索尼、任天堂等日本知名大型电子企业提供包装产品配套服务,笔者与他们接触感受最深的是:他们可以容忍产品质量的瑕疵,但是绝对无法容忍流程的不执行。他们认为产品质量是可以持续改善的,技术是可以精益求精的,但是违反生产流程、作业指引、管理制度是绝对不允许的。这是他们的红线,企业一旦违反,就立马面临取消订单的巨大风险。 三是现场操作者应具备对产品质量进行评价的能力,并识别产品质量风险,且提前采取措施进行产品质量预防。雅昌印刷集团为满足客户(艺术家)的特别要求,还专门抽时间对机台机长进行艺术画、收藏品的艺术认知培训,以便更好地理解客户要求,满足产品的质量特性标准。 机 一台稳定工作的设备是保障产品质量的基本要求。要想设备稳定工作,保障产品质量,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按时保养,严格按照保养计划进行,不能把货期忙、时间紧作为设备不保养或者带病运转的借口; 二是在平时工作中,严格按要求规范作业,平时做好备品、备件的管理,一旦设备出现故障,马上修理,保证设备平稳运转; 三是通过对设备的性能评估,提前识别、评估、预防设备给产品质量带来的质量风险,未雨绸缪,在生产前针对设备的特性,做足产品质量风险预防措施。 料 有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一味追求物料的低成本,品质经理只能要求各部门经理一起评审会签,最终客户投诉、退货、索赔,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质量声誉。 因此,在物料方面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品质部门是对客户负责、充分了解客户的品质要求的,故品质经理有权做出关于所有品质的决策,包括物料的采购建议。目前大多数企业出现品质分歧时,要不就是总经理说了算、要不就是市场业务说了算的情况实在过于平常,品质经理此时已经完全失去最终品质决策的权力。 二是确定合作稳定的物料供应商。上面提到的和多田印刷,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供应,一般都是指定物料供应商,这些供应商物料质量过硬,虽然价格相对来说较贵,但是能够很好地稳定产品质量,印刷厂商也不敢轻易更换。 三是方法应该坚决执行,不能因为采购、厂长、总经理的人情关系,而给产品质量带来巨大风险。来料检测是第一道关口,不能满足生产要求的,要坚决退换。 法 一般商务印刷产品的工艺比较简单,质量要求不算苛刻。相比之下,高档包装印刷领域,产品质量的要求就高多了。如奢侈品酒盒包装的产品质量要求就非常苛刻,难度也非常大。因为工序多,不是一个车间、一个环节就能完成产品的制造,故对各车间、各工序、各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生产制造中,对每个工序、环节、步骤实施标准化、精细化的管理,并严格执行SOP作业指引,是保障产品质量和利润的关键性因素。任何一个后道工序的错误,都将造成前工序所有努力的付之东流、前功尽弃,公司将面临货期推迟、信誉降低、品牌受损、重新补单的不良局面。 所以,在生产制造前期,对设计构造、各工艺流程充分分解,识别并提出产品质量风险,预防及提出有效的防范对策,对生产流程各步骤进行技术参数的记录与追踪尤为关键。 环 大家都知道印刷车间主要是以纸张为原材料,而纸张对环境比较敏感。天气潮湿时,容易形成荷叶边;天气干燥时,又容易出现紧边,在生产作业时,很容易导致套印不准、模切走位的现象。笔者在青海虎彩时,当时因为北方天气寒冷,晚上零下20多度,车间没有安装恒温恒湿系统,复合、转移金卡表面常常有水雾,开机印刷时经常掉墨,整批产品面临报废的巨大风险。后来通过给车间安装恒温恒湿系统等措施,以及让产品提前在车间预热5天,终于解决了掉墨、附着力不好的问题。 另外,印刷车间对色彩环境也是有要求的,车间的明暗度、色彩观测光源都有讲究,只有真正做到位,才能有效预防环境方面所带来的质量困扰。广东沿海省份在3~5月时,梅雨天气较多,所以物料、半成品的防护也很重要,半成品完成后转往下道工序,一定要用保鲜膜包好,尽量让生产工序衔接紧凑,不至于物料放上半个月严重变形后再来生产,带来很多质量问题。 测 目前很多做烟包的印刷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或者品质检测中心,有效预防了产品质量事故的发生。在必要的条件下,建立自己的检测中心对企业的质量保障还是大有裨益的。 来料检测是第一道关口,第一道关口卡住了,质量做好了一半。 制程中的生产检测,是无论如何一定要做的。做好了,能有效避免批量性、致命性产品质量缺陷的出现;做不好,就面临整批报废的巨大风险。一般生产制程中,条码检测最常见,也是最关键的;色彩方面,一般用爱色丽的分光密度仪,528、530的都可以,特殊情况下,就用到格灵达或者G7认证与GMI认证。 对于产品质量要求非常高、工艺比较复杂的产品,在生产工序前后质量的验证也尤为关键。目前很多企业的中层管理干部,包括经理和主管都缺乏全局性意识,只管自己工序的质量,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对后工序所带来的质量风险和影响,最终造成企业的重大损失。 信 虽然信息的传递不能控制产品质量,但正是很多人忽略了,才给后道工序带来很多麻烦,因此要留意以下4点: 一是上下工序一定要卡住不良品的流通,下工序是上工序的客户,不制造不良品,不传递不良品; 二是印张上有多模产品的,哪些可以要,哪些不能要的,一定要标识清楚。日本和多田的要求是:画一个《多模产品示意图》,好的产品地方打勾,不好的产品地方打叉,这样一来,哪个地方有质量问题,就一目了然了; 三是大货和有品质异常的产品一定要隔离、不能放在一个卡板上。大货产品可以使用印刷成黑色的《产品流程跟踪记录卡》,而有问题的产品,可以把标识牌印刷成黄色;至于报废产品,可以单独划分一个区域,标识卡印刷成红色,每天对报废区域及时清理,避免混放; 四是产品数量一定要准确,记录要清楚,工序流程要清晰,不要涂涂改改。上下工序交接时,最稳妥的办法是,专门的交接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签名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