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为什么这么管用的方法你却用不好


  文 / 陈幸仔,YouCore运营
  同样的方法,有的人用起来就很有效果,而有的人用起来却毫无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
  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是方法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抑或是两者兼有呢?
  我也时常被这个问题困扰:有些方法用起来得心应手,有些方法一开始觉得没用后来却大有助益,有些方法从一开始就用不下去。
  幸运的是,经过在YouCore工作这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找到了四个答案,今天跟你分享下。
  01、迷信方法
  我有个大学同学在学英语时,花了比我们多得多的时间,但直到大四毕业连英语四级都没考过。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他将时间都花在寻找各种更高效的英语学习方法上了,每找到一个新方法或APP都兴奋不已,但三天一用发现没达到效果后就想放弃,又去寻找新的方法和APP。
  三年多下来,什么李阳疯狂英语,背单词十大心法、英语原点阅读法等等几十种方法试了个遍;手机上英语流利说、沪江英语、一点英语、懒人英语等APP装得密密麻麻的。
  他的做法就是太迷信方法的作用,认为只要找对方法,英语立马就能学好了。
  这就会对方法产生过高的期望,一旦方法不立竿见影就很容易想放弃,反而会不小心错过一个很适合自己的好方法。
  其实,方法若要产生作用,必须满足两个基本前提:
  1)经过反复使用变得熟练
  方法只有被真正被掌握后才会起作用,而稍微有一点难度的方法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练习后才能真正掌握。
  事实上,不怎么要练习就能掌握的方法价值都不大,因为人人都可以轻易掌握,而人人都能轻易掌握的方法肯定是没啥竞争力的。
  比如,你肯定不会将人人都会的拿筷子吃饭、起床刷牙这样的技能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我们在学习一个新方法时,首先就要在心态上做好调整,不追求那种一用就会、一用就能产生大效果的方法。
  这样的方法几乎没有不说,即使有的话也很快会因为没有进入门槛而失去竞争力。
  2)符合一定的使用前提
  这个世上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所有的方法都有其使用前提和局限。
  因此,我们在为一个方法的可能效果感到兴奋时,也要冷静地分析下这个方法是否适合自己,是否适用于自己的应用场景。
  比如,你身高1.85米,想学习一个扣篮的技巧以在女生面前炫炫技,去学习一名身高2米的篮球运动员的方法就肯定不合适。
  认清方法有使用前提和局限,你就不会因为效果未达预期而草率地放弃一个优秀的方法了,因为你可以通过适当的裁剪或换个场景更好地应用这个方法。
  02、急于求成
  迷信方法的作用反而会让我们掌握不了一个适合自己的好方法,同样急于求成也会让我们错过一个好方法。
  急于求成会给方法的掌握带来两个障碍:
  1)过分乐观的学习计划
  急于求成者往往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方法的学习,因此制定的学习计划会特别乐观、不切实际。
  比如,刚开始练习某个写作方法,一上来就制定一个一天写一篇或一天写3000字的练习计划,一周之后就要能写出阅读量过万的公众号文章。
  这样的学习计划一般在第二天甚至第一天就坚持不下去了,因为实际情况与计划的偏差过大,会让人完全失去信心,因此最经常的选择就是放弃计划,不再学习。
  2)对挫折更无忍耐性
  任何一个新方法的学习都不可避免在学习中遇到挫折,越是复杂的方法遇到的挫折就越多。
  这个挫折本身就是学习的意义所在,因为它可以帮我们修正自己的理解和做法,从而更准确或更深入地掌握一个方法。
  但急于求成者因为过于追求更快产生成果,往往不能承受学习中的任何挫折。
  因为挫折延长了成果产生的时间,他们在遇到挫折时不是想着如何在下一次练习中做得更好,而是会焦躁或沮丧,更容易半途而废。
  对因急于求成导致的方法掌握障碍,你可以通过下面两个方法来克服:
  1)拉长对练习时间的预期
  我也是一个偏向于急于求成的人,吃过无数次亏之后,我总结了一个适用于我们急于求成者的练习时间估算公式:最悲观估计时间x2。
  比如,我预计完成一个新方法的练习时间最乐观估计是2天,最悲观估计是7天,那我就将预期练习时间设定为14天(7天x2)。
  预期练习时间的拉长很好地降低了我的期待,计划就安排得相对更切合实际了。
  2)分解式练习从简入手
  拉长对练习时间的预期很好地解决了急于求成者制定计划太乐观的问题,但急于求成者往往还会因为练习中的挫折而半途而废。
  因此,越是急于求成的人,在学习复杂方法时越要做分解式练习,保证每一步的学习都相对更容易。
  特别是开头第一步的学习,要越简单越好,而且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阶段性小成果。
  比如,在练习写作时,千万不能一下子就以写一篇完整的文章作为练习,而是先从第一步写出300字左右的文章大意开始,再在文章大意基础上练习文章框架的搭建,之后再分步骤地练习写各段内容,最后再练习写结尾和开头。
  03、流于表面
  我是两年前来实习的,YouCore对所有实习生都有一个强制的小练习,就是逻辑顺序练习。
  我刚开始实习时,并没觉得逻辑顺序练习有啥用,因此当时就是应付式地完成了。
  我还记得因为找不到练习的题目,就找了几本书,拿书的目录重新组合当作业交了。
  但当转正后,自己逐渐开始负责更多的工作,就发现自己在逻辑上的不足了。
  特别是文章写作时,脑子里有挺好的内容,一写出来却无法很好地体现自己的意思,因为组织内容的逻辑顺序不够贴切。
  这时,我就自己主动要求再做了一轮逻辑顺序练习。
  这次我拿我工作中的真实任务出来,从更好解决问题的目的出发,一丝不苟地对照练习要求,分别用时间顺序、结构顺序、重要性顺序认真地组织内容,再分别比较不同逻辑顺序维度下问题解决侧重的不同。
  ▲ 图:第二轮逻辑练习
  这一轮下来后,我的感受就跟实习时做入职练习完全不同了,不再觉得逻辑顺序无用,而是充分感受到逻辑顺序的价值以及公司这套练习方法设计的精妙。
  后来,我自己也开始带新实习生,我发现有的实习生能很快认识逻辑顺序的价值,也有不少实习生跟我当年一样浅尝辄止,草草地应付任务。
  我认真观察了下,这两类实习生最大的不同在第一次练习时就会体现出来。
  第一类实习生在做第一次练习时,会严格地按照练习要求,一丝不苟地标注好不同的逻辑顺序,按照示例的格式提交作业。
  而浅尝辄止的实习生,都不会按照示例的格式提交作业,或者乍一看格式相似,但里面有很多细节没按要求来做。
  从上面我自身的经历,以及我对不同实习生的观察来看,在学习新方法时,如果我们流于表面,即使练习一万遍也是没什么用的,因为这只是低层次的无意义重复而已。
  如何走出这种流于表面的方法掌握误区呢?你可以参考我和另外一类实习生的做法,主要做到以下两点:
  1)严格地生搬硬套
  任何一个新方法在刚开始练习时,因为我们对其理解有限,最好的做法就是按照方法的要求一丝不苟地套用,这样才能以更短的时间更深刻地理解这个方法。
  生搬硬套之后有基础了,这时再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做质疑改进。
  2)学以致用
  作为职场人士,在做方法练习时,不能学习和工作两张皮,练习的是一类问题而工作时遇到的又是另一类问题,而是要将学习和工作融二为一,拿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作为练习的题目。
  这样练习时思考会更深入,而且练习的结果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验证,下次练习时就可以刻意纠偏了,而不是像我拿书的目录做重组合一样,压根就不知道练习结果的好与坏。
  04、害怕失败
  迷信方法,急于求成以及流于表面这三个问题,个人都还是愿意投入努力,将方法掌握好的。
  但还有一种问题跟前面这三种都不同,它一开始的出发点就是不想投入过多努力,这个问题就是:害怕失败。
  心理学中有个"自我妨碍"效应,指的是人会通过设置障碍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我并没有真的失败一一一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干好。"
  这种维护自尊的自我防御机制,会让人不会全力以赴地去努力,而是会通过减少努力来为将来的失败做解释:不是我的能力不行,而是这个方法不行;或者我只是被其它事情耽搁了没有尽力,如果我尽力的话100%能做好。
  比如,我有的同学在念书时,会在考试前一天晚上通宵熬夜、出去肆意玩耍,因为这样失败了后他们就可以安慰自己:"我不是能力或者天赋不行,我只是贪玩、被朋友耽误了而已。"
  毕竟竭尽全力的失败,要远比尚有余力的失败更令人沮丧。
  对于这种给失败留借口,而不敢全力以赴的情况,你可以尝试用下面两种方法来做缓解:
  1)严格地生搬硬套
  一丝不苟地按照要求来练习,无意中就克服了因为故意不努力而带来的应付了事,而且还能提高成功的概率。
  一旦练习有效果后,我们就不会再考虑为失败留借口了。
  2)重过程轻结果
  不给自己的练习设置考量标准,就是只关注练习的过程即可,不对结果做任何考核。没有结果考核也就无所谓成败了,自然就可以放下害怕失败的心理负担了。
  05、总结
  能否掌握好一个方法,除了受到方法本身的难度以及我们原先知识基础的影响,最主要就是下面四个因素的影响:
  1、迷信方法:对方法效果的预期过高,一旦不达预期就习惯性放弃。
  2、急于求成:制定的学习计划过于乐观,一旦遭受挫折就半途而废。
  3、流于表面:练习时只是草草应付,练习次数再多也没有练习效果。
  4、害怕失败:故意不努力练习,给自己可能的失败留下开脱的借口。
  你可以分析下自己未能有效掌握好一个方法,到底是受上面哪一种或哪几种因素影响,并尝试下我给你的建议。
  相信我,只要你用了这些建议,就一定能更好地用好各种方法,因为我亲测有效,你也可以!
网站目录投稿:孤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