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俺爹俺娘读后感字


  《俺爹俺娘》是一本由焦波著作,华艺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俺爹俺娘》精选点评:
  ●万邦书城地板上
  ●哭了。
  ●就是这个样子的。
  ●昨天小聚的时候文联的人送的。有些拍的确实不错。老人家的很多动作都是按摄影师的要求摆的,但是摆得不到位,所以才有点意思。有些照片很好。有些很矫情很矫情。台词同理。拍摄者有时候并没有弄明白黑白片的意义。
  ●真实的才最打动
  ●买了一本,这本应该是精选的照片集。还见过一个文字很多的版本在省图。和一个英文版,英文版照片是最多的。但是打完折要66就放弃了。很感动!!
  ●爱自己的父母,并且相信天长地久。
  ●想到罗中立的《父亲》,想到自己年过半百,然辛劳未止的爸爸妈妈。用心理解,以行证名
  ●感动了
  ●被定格的感动...不止一次哭过,现在开始我也要为父母留下每一个感动的瞬间
  《俺爹俺娘》读后感(一):再一次流泪
  再一次看,再一次流泪,就在图书馆随手的再一次翻阅,还是被感动,看着那些文字,文字后的故事,看着那些图片,图片中的感情,我好想好想也这样能够记录我的爸爸妈妈,一起走过的日子,虽然即使可能很平淡,但是很幸福
  《俺爹俺娘》读后感(二):定格的世纪真情
  就像焦波自己说的那样,他的照片未必张张精彩。
  但是《俺爹俺娘》里的每一个画面都凝聚着这对老人70多年来的相濡以沫,
  所有的真情都被定格在这一张张黑白照片中,让读者不由动容。
  耳边放着朋友发来的The Day I Lost My Love,
  我在网上找到了这样一段没有被包括在影集里的文字:
  焦波写道--
  2002年12月,爹娘同时住进了一家医院,两人就住在相邻的两个房间,却彼此不知道。
  12月14日,爹病危,为了不让娘受到刺激,我们把娘转移到市里的表姐家躲避几天。
  娘出院时就路过爹的房门,此时,爹娘相距数步之遥,然而,相濡以沫72年的爹娘却没有相见。
  蹒跚前行的娘和弥留之中的爹不会想到这擦肩而过的永别啊!……
  《俺爹俺娘》读后感(三):在平淡的平凡中静待花开
  作者描写的上世纪的农村生活的细节令我印象深刻,比如"谁不死三五个孩子",老母鸡抱窝。
  作者爹娘的淳朴,简单,勤劳,不腻味的相亲相爱,对死的无惧坦然,仿佛留在了旧时光里,于我而言是触不可及的桃花源。
  相比之下,现在的我们每天面对着信息洪流,自己能了解的只是其中寥寥,一天24小时来不及分给所有需要的事和人,许多人都生活在快节奏的焦虑和疲惫中,和本书中描述的生活完全是两个世界。也许走得太快,无暇慢下来体会平凡平淡的生活的滋味,其实是一种损失,因为生命也快速的消耗了,表面上的丰富不代表内在不贫乏。忙着挣钱,忙着享乐,忙着治病,忙的最后是所有人一样的终点。
  焦波用镜头和笔触把平凡刻成了隽永,让爹娘在精神世界里和其他绝大多数人有了不一样的终点。孝子可敬,亲情可贵。
  《俺爹俺娘》读后感(四):一本让人不禁感动流泪的书
  很偶然的从同学的手中看到这本书,因为是摄影,都是图片,就饶有兴趣的拿起来看,谁知道,这么一看,就放不下手了。
  这是一本很朴实的书,照片很朴实,语言很朴实,却朴实得让你被深深触动。
  "娘生爹的气,病倒了,在打吊瓶的那几日,爹又烧水,又做饭,格外勤快。"
  "爹一个人在家孤孤单单,整天打不起精神来。"
  "爹佯说试试娘发布发烧,其实……"
  娘十分满足,逢人便说,俺没白跟当木匠的过一辈子啊。
  两个世界的牵手,一个世纪爱情,一个世纪亲情,要多么深的眷恋才能够这么久?!
  30年的拍摄,要多么深的感情才能拍出这样的画面?!不是简单的摆弄,不是简单的记录,是那一份感情在心中溢满,不得已要依靠那一张张黑白宣泄。
  第一次觉得照片是带着感情的,还是能够感染人的感情。
  摄影,仅仅是一种手段,赋予照片灵魂的是摄影师的心。
  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
  《俺爹俺娘》读后感(五):整体意义的感动
  《俺爹俺娘》是焦波的作品。焦波,山东人,著名摄影师。以20余年的时间,拍摄了"俺爹俺娘"系列,获得国家级大奖。其作品面世之后感动了无数中国人,并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昨天在陶小放blog上重温了一下访问焦波的纪录片之后,在sina读书上找到电子版,一口气看完了。
  "俺爹",一名木匠。"俺娘",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两个人一个17一个19的时候结婚,在鲁中的一个农家小院里,携手走过了70多年的婚姻历程。儿子焦波,拿相机拍摄下了爹娘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这种方式,给我们呈现了一种纯中国的,纯乡土的生活场景。爹娘的生活非常朴实简单,并没有什么惊人之处:娘包包子。爹拉大锯。儿子走了,娘颠着小脚送到村口。娘佝偻着身子让爹挠痒痒。爹背古诗。娘拔草。爹在娘病重的时候,当着儿子的面,在娘额头上印下一吻。娘昏迷着,非要躺在孙辈身上才能安静,爹蜷缩在娘脚头。在娘过90大寿的时候,爹当着儿孙的面,用力搂过娘,笑了……爹和娘,是鲁中农村最为普通的夫妻,一生辛苦劳作,在乡民中有很好的口碑。儿子焦波,虽然已经是国家级报刊的记者,却始终有着浓厚的乡土情怀,和东方式的伦理亲情——父子/母子的纵向亲情纽带,在东方人的价值观中,是凌驾于横向的夫妻关系之上的。这种价值观构成了民族文化和心理品格的重要支柱,并由此构成了社会的整体道德规范。
  我们不能在意义上强求焦波,我相信他拍摄的最初动力是一个孝子为留下爹娘所做的努力,但客观的结果确实是,焦波的爹娘——焦波&爹娘,乃至乡人,乃至亲友,在生活的选择中留下的方向和轨迹,在文化学和人类学中留下了一份珍贵的原生态纪录。
  焦波用相机纪录爹娘的日子,深情却含藏不露,琐碎却回味悠长。细细品味照片,让人感动莫名;再读文字,会产生一种历史感。而对于我们平常人来说——正如余秋雨的评价:"天下的爹娘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焦波的爹娘生活在农村,因此更具有一种紧贴大地的典型性。华夏民族的主体立足农耕,世世代代繁衍在竹篱泥途河沟边。后人的种种城市行迹,大多也是由农村起步。因此,即使并非出生在农村的读者,看到这些摄影作品也会有一种整体意义上的感动。"
网站目录投稿:夜南